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看点】民族药循证研究升温“熨平”复兴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eibing 发表于 2015-1-23 19:1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点】民族药循证研究升温“熨平”复兴路2015-01-23医药经济报
 
近日国内经典维药产品“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循证医学研究启动。记者获悉,这是上市的40多个具有国药准字号的维药产品中,第一个开展上市后再研究的。前段时间,“苗药芪胶升白胶囊技术改造及再评价研究”、“藏药大品种奇正消痛贴膏上市后系统性再评价”等4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悉数启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石学敏直言,“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有独特的疗效与优势。”不过,他话锋一转,“其发展相对于中医药起步较晚,且大多数是民族医师凭经验总结继承下来的,将传统民族药与现代研究方法结合,用西药和中药疗效判定标准为民族药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有积极意义。”
纠结中自觉
 尽管以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为代表的民族药传承了上千年,但如今的产业形势让其处境尴尬:一方面,现在是民族医药发展的最好时机,国家将“大力发展民族医药”提高到战略层面加以扶持;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民族医药知识、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如不觉醒,即便要做强也只是一厢情愿。
  石学敏直言,“目前民族医药发展存在不少困惑。一是投入开发资金较少;二是民族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有差别,大众理解有困难;三是我国民族医药多由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翻译成汉语,含义有所偏差;四是民族药质量标准有待完善;五是民族医药药材多是地方特色植物药,产量多少不一,不利于民族药的生产;六是多数民族医药没有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药理、毒理和临床数据较少等,这些难题眼下亟待解决。”
  他分析道,有些民族药虽然在当地有认可度,但在其他区域就不一定如此。因为从治疗机理、治疗效果、安全性等方面,不仅是对西医,对中医来说也有陌生感。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既可以暂时避开民族医药从成分上解释疗效而不被认可的问题,也能解决临床疗效的问题。
  站在临床角度,天津第三中医医院院长李平称,“目前部分不了解传统医药的人对其持怀疑态度,单纯通过西医理论辨别中医,从药材所含部分化学物质判定中药,进而怀疑传统医药的科学性,需要借助循证医学、临床再研究等手段,从疗效上为传统医药提供证据。”
  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反映,民族药的药材物质基础研究薄弱,在制剂技术、临床研究、基础实验、临床推广等方面还较为落后,致使许多历经临床验证、疗效安全性俱佳、价格合理的产品难以符合市场要求。“许多好产品销售增长乏力,厂家做不大,阻碍了民族药工业的成长。”贵阳德昌祥药业公司总经理罗战彪告诉记者,他们也在加紧开展循证研究。
大品种如何炼成
  有数据显示,中药单品年销售过亿元的品种超过350个,民族药能否借鉴其发展经验做强做大,是现实考题。
  启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的上市后再研究意在打破困局。作为人福医药集团旗下新疆维吾尔药业公司总经理,尹强坦言,“企业发展初期需要注重销售力量,一方面得积极打造自营团队,另一方面还要招收优质代理商,经过十多年发展,产品销量已具一定规模。但要继续做大做强,必须充分挖掘产品的深层次学术资源,应用现代医药学手段,进一步评价民族药疗效,并发现新适应症,这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民族医药还没有进行过现代医学的系统研究,每味药材的基础研究资料较少。以藏药为例,如果每进行一个经典方剂的再开发,伴随的是原配方中十几、几十种原药材质量标准的重新拟定,企业无论在资金和能力上都难以承担。对此,石学敏指出,“循证医学研究要解决对接方面的问题。如中药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时疫等类型,西药却没有这样的划分;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病方法,如何与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理论对接并不容易。”
  只有大产业才能培育出大品种。首先是基础研究很关键,要为临床方案设计优化提供各种参数。企业应开发和保护正在流失的民间药方资源,聚焦优势中医病种,做好顶层系统设计。
  罗战彪表示,他们公司的芪胶升白胶囊单品销售规模已破5亿元,要培育成20亿元以上规模的苗药大品种,突破点不在营销,在于从药材源头到生产质控、到临床标准化使用的系统研究。“一个民族药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时的销售规模,在于其持续长久的市场增势,保持这一趋势的前提是生产质量的保证和临床应用的规范。”
  他呼吁,“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临床应用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建议试点民族药在民族地区医保、招标、定价、临床应用中设绿色通道。否则,一些疗效好、应用广、市场规模大的民族药没有得到基药和医保的地位认可,极少数民族药只能以中药身份进入医保或药典,制约民族药发展。”
■本报记者 马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9-25 11:19 PM , Processed in 0.084261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