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2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 2014-11-4国内、国际临床信息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2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赛诺菲巴斯德研发世界首个登革热疫苗在印度通过人体测试
, Y0 a: O* P+ {4 a8 p%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 \3 z# N, U! n7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印度时报》
+ ^' l: O# b: Z  H/ A
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疫苗公司研发的世界首个登革热疫苗CYD-TDV在印度成年人身上成功通过测试,最早将于明年年底在印度国内使用。
  d& T) J- S$ ^  ]
1 k, [: Q. y. ]# H" v: G


+ \2 o) y& Y3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研发团队先后在印度五个城市,即德里、卢迪亚纳、班加罗尔、普纳和加尔各答选取实验者。进行该项研究测试的印度人中,有87%登革热检测成阳性,实验结果显示,CYD-TDV疫苗符合安全标准且对登革热病毒免疫有效。

研发团队表示,正在和印度政府联系,为成功引进疫苗开通最快最好的通道。此外,赛诺菲巴斯德疫苗公司表示,目前基于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10个国家进行的两个临床三期研究成果,公司将于2015年第一季度向登革热病症高发国提交疫苗许可证。


- J+ L" J  c( a* J( i8 m
0 u4 ]6 s3 R/ b& ]: l2 u

8 Y- Q3 s  h% t) Y5 N, v-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35:24 | 只看该作者
阿地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可维持一年

/ N& n6 z, G)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R* \! o6 D+ H0 M2 m7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新药汇

7 s: e8 L+ Y. m3 j& \9 l
最新研究显示,阿地溴铵治疗中度至重度COPD,有效性可维持一年。
4 N; A0 E- d: J" t! t" H
% E6 \# ^! t" v8 J; x: s  @  J


( S  A9 V! k# ^1 }5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根据201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年会(CHEST2014)上传来的最新消息,一项III期扩展研究显示,阿地溴铵(aclidinium bromide)用于中度至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治疗的有效性可维持一年。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医学中心Stephen Rennard医师是该报告的发言人,他指出,该项分析是为满足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要求,但医生们也很想知道,用于COPD患者治疗时,阿地溴铵的疗效是否能维持一年。

阿地溴铵是一种长效吸入性抗胆碱药,可以帮助放松肺部气管的肌肉,已于2012年获FDA批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相关支气管痉挛的长期维持治疗。

该项III期临床试验(ACCORD COPD II)最初的12周,544例COPD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或每日2次200或400微克阿地溴铵。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患者的肺功能、健康状况、呼吸困难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该部分研究评估了200和400微克阿地溴铵在中度至重度COPD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

在为期40周的扩展试验中,所有患者过渡至400微克阿地溴铵,Rennard博士及其团队评估了不良反应。此外,该团队也测定了1秒钟用力呼气容量(FEV1)、峰值FEV1、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从试验初始基线到52周的变化。

数据表明,到52周时,患者肺功能略有下降,但仍远远高于基线水平。

会议主任人威斯康辛医学院Linus Santo Tomas医师指出,或许这正是需要寻找的时间点,每个患者的肺功能都在下降;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会不会是在COPD治疗中存在的正常下降的一部分。Tomas表示,由于扩展研究的性质,因为没有安慰剂对照,所以还难以确定。

Rennard表示,一些短效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降低,但长效药物(如阿地溴铵)似乎不会;对于其他抗胆碱药物,Rennard认为,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所以,该项研究并非一个独特的发现,但它依然非常重要。

阿地溴铵可以作为COPD的一线治疗,尽管该药需要每日2次给药,同时市面上也有每日一次的药物。在美国,有多达2500万COPD患者,所以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有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该研究由美国Almirall和森林实验室(Forest Lab)资助。(生物谷Bioon.com)

英文原文:Benefits of Aclidinium Persist to 1 Year for COPD

0 ?4 |, e$ l7 J; B+ X
5 p1 F" H- {( P3 e5 K2 b
5 s, Z/ Y8 {: e6 J' d' s;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39:04 | 只看该作者
UCB癫痫药VIMPAT®3期临床结果阳性 2015年向中国和日本提交申请
7 c% {; w6 F! \, z3 @5 Y% Y0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1 J0 E) ?4 [9 I8 s& s& Z#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新药汇  

/ P# @' H% x) V8 y% e( e6 u
UCB公司近日宣布,评估VIMPAT®(拉科酰胺)添加治疗中国和日本部分性癫痫发作成人患者有效性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VIMPAT®达到了主要有效性终点。
3 e  p# Z) I4 R6 t/ p2 B

1 f7 T# K' J7 W# D6 {) I


5 U  E9 d0 D% U# N- M- R' [$ |6 P" A: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拉科酰胺(200和400 mg/天)显着降低了部分性癫痫的发作频率。该研究中的不良事件方面,与拉科酰胺已知不良事件特征一致。基于该研究的阳性结果,优时比计划于2015年向中国和日本的药监部门提交VIMPAT®作为成人部分性癫痫发作添加治疗的申请。

"作为一家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制药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的药物能服务于全球的癫痫患者。目前,VIMPAT®已在40多个国家上市,并且已有超过30万名患者使用了这一药物。"优时比首席医疗官兼执行副总裁Iris Loew Friedrich博士(教授)这样说道。"该临床研究的数据将作为向中国和日本药监部门递交的VIMPAT®申请资料的一部分,并且对整个癫痫领域和癫痫患者均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如果VIMPAT®能够获得药监部门的批准,那么该药可为中日两国未控制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提供多一种治疗选择。"

该3期临床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平行分组研究,在约540名年龄为16至70岁、未控制的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日本和中国成人患者(伴或不伴继发性全身发作)中,评估口服拉科酰胺200和400 mg/天作为添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为基线至维持治疗阶段,每28天部分性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次要有效性指标包括50%有效率,即基线至维持治疗阶段,每28天部分性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百分比。

VIMPAT®于2008年9月首先在欧盟上市,作为添加治疗,用于治疗成人和青少年(16-18岁)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伴或不伴继发性全面性发作)在欧盟国家中,VIMPAT®的剂型为薄膜衣片、糖浆和注射液。在暂时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中,拉科酰胺注射液是另一种可选择的剂型。% ^6 l8 ?& m; Z
. R- U" I8 g6 U- `# X$ F$ W; N$ k# H
      在中国,有约900万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有40万左右新发癫痫患者。

+ K2 H. w, `+ S% K

; t3 k5 U6 a6 f3 _0 X# C
! g  P; t3 e. S.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40:49 | 只看该作者
Merck公布HIV药物doravirine IIb期48周积极疗效数据

7 g# a# J( v1 H: b& R) |$ C0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 k' V; i1 [5 h$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新药汇  
' n9 d8 \4 t5 m. I
doravirine是实验性新一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MRT),截至目前,该药在II期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令人鼓舞,默沙东将于年底启动III期临床。

, d8 ~% C1 x: C/ H( A
% @" V) f$ i% b! A


9 }  P! E) a5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12届HIV药物治疗国际大会上公布了实验性HIV药物doravirine一项IIb期临床试验的48周积极数据,doravirine是一种实验性新一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此前,默沙东已在第21届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CROI 2014)公布了该项IIb期临床试验的24周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截至目前,doravirine在临床取得的抗病毒疗效及整体安全性令人鼓舞,默沙东已计划在年底启动doravirine的III期临床研究。

该IIb期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剂量范围试验(NCT01632345),在初治HIV成人感染者中开展,调查了4种剂量doravirine(25mg、50mg、75mg、100mg,每日一次)联合替诺福韦/恩曲他滨(tenofovir/emtricitabine,TDF/FTC,每日一次)相对于依非韦伦(efavirenz,600mg)/TDF/FTC组合疗法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主要疗效分析是达到病毒学应答(<40拷贝/毫升)的患者百分比。该研究由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剂量范围阶段,确定doravirine的剂量;第二部分为扩展阶段,根据第一部分的试验数据,已选择100mg剂量doravirine用于该项研究的第二部分,直至96周。

此次公布的是该IIb试验第一部分剂量范围阶段的48周数据。数据表明,在48周时,doravirine 4个剂量组(25,50,100,200mg)实现病毒学应答(<40拷贝/毫升)的患者比例为76%(126/166),依非韦伦治疗组实现病毒学应答的患者比例为71%(30/42)。研究中,所有治疗组CD4细胞计数相对基线均表现升高,与24周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安全性方面,doravirine治疗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36.7%,N=166),依非韦伦组较高(57.1%,N=42)。

doravirine又名MK-1439,是一种实验性、新一代、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MRTI),目前正调查用于HIV-1感染的治疗。在临床前研究中,doravirine针对HIV-1表现出强劲的抗病毒活性。在早期临床研究中,doravirine表现出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支持每日一次给药,同时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食物影响。

英文原文:Merck Announces Data from 48-Week Phase 2b Study of Investigational HIV Therapy Doravirine (MK-1439) in Treatment-Naive Patients

Phase 3 Clinical Trial Enrollment Scheduled to Start by the End of 2014

WHITEHOUSE STATION, N.J.--(BUSINESS WIRE)--Merck (NYSE:MRK), known as MSD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today announced the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from a Phase 2b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nce-daily oral doravirine, an investigational next-generation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NRTI), plus tenofovir/emtricitabine (TDF/FTC) compared to efavirenz plus TDF/FTC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HIV-1 infection. Results were presented as a poster (#0434) and oral presentation by Dr. Josep M. Gatell, head,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AIDS Units-IDIBAPS, Hospital Clinic, Barcelona, at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IV Drug Therapy being held in Glasgow, United Kingdom, Nov. 2-6.

The primary safety analysis from the expansion phase of the study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adverse events (AEs) by Week 8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doravirine 100 mg plus TDF/FTC (n=108) versus patients who received efavirenz with TDF/FTC (n=108).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one or more of reported CNS AEs (all causality) among the doravirine-treated group compared to the efavirenz-treated group (22.2 % vs. 43.5 %, respectively; p<0.001).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in more than 5 percent of patients) CNS AEs in the doravirine-and efavirenz-treated groups, respectively, were dizziness (9.3 % vs. 27.8 %), insomnia (6.5 % vs. 2.8 %), abnormal dreams (5.6 % vs. 16.7 %) and nightmares (5.6 % vs. 8.3 %).

Interim results for this ongoing Phase 2b study, including the primary efficacy analysis for dose selecion based on 24-week data from the dose-ranging cohort of the study, were previously presented at the 21st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CROI) in March 2014.

“This program underscores Merck’s ongoing commitment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patients with HIV,” said Dr. Hedy Teppler, executive director, Infectious Diseases,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We are encouraged by the antiviral activity and the overall tolerability profile of doravirine and look forward to initiating Phase 3 studies.”

Additional follow-up data through 48 weeks of treatment showed a 76 percent (n=126/166) overall virologic response rate (HIV RNA <40 c/ml) for all doravirine doses (25, 50, 100 and 200 mg) that is comparable to 71 percent (n=30/42) reported for patients administered efavirenz (600 mg). In addition, all treatment groups showed increased CD4 cell counts relative to baseline, consistent with the 24-week findings.

After 48 weeks of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dose ranging part of the study who received doravirine demonstrated a lower overall incidence of drug-related adverse events (36.7%; n=166)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efavirenz (57.1%; n=42).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drug-related clinical adverse events in the doravirine and efavirenz groups respectively were abnormal dreams (10.2% vs. 9.5%); nausea (7.8% vs. 2.4%); fatigue (7.2% vs. 4.8%); diarrhea (4.8% vs. 9.5%) and dizziness (3.0% vs. 23.8%). Doravirine-treated patients also had a lower incidence of laboratory abnormalities in routine clinical tests including increased total cholesterol (6.8% for doravirine vs. 31.6% for efavirenz) and LDL cholesterol (6.3% for doravirine vs. 18.4% for efavirenz).

Merck plans to initiate the first Phase 3 clinical trial of doravirine by the end of 2014, NCT02275780. The study will enroll treatment-naïve patients and compare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doravirine and ritonavir-boosted darunavir, both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bout the Phase 2b Study

The Phase 2b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dose-ranging clinical trial (NCT01632345) evaluated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once-daily doravirine (25, 50, 100 and 200 mg) compared to once-daily efavirenz 600 mg, both in combination with TDF/FTC,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HIV-1 infected patients. The study has two parts:

In Part 1, the dose-ranging phase, patients received once daily doravirine (N=166) at one of four doses (25, 50, 100 or 200 mg) or efavirenz (n=42), both in combination with TDF/FTC. The doravirine dose to be used in Part 2 of the Phase 2b study and in Phase 3 was selected based on the Week 24 safety and efficacy data in doravirine-treated patients. After dose selection, all doravirine-treated patients were switched to the selected dose (100 mg doravirine) for the expansion phase of the study.) x$ L$ B5 Y/ g$ w
In Part 2, the expansion phase, an additional 132 patients were enrolled to receive 100 mg doravirine (n=66) or efavirenz (n=66), both in combination with TDF/FTC, to enable an assessment of the CNS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 of doravirine.
% M- f( b; R2 H: hThe planned total treatment duration in the Phase 2 study is 96 weeks.

about Doravirine

Doravirine, also known as MK-1439, is an investigational next-generation, NNRTI being developed by Merck for the treatment of HIV-1 infection. In preclinical studies, doravirine showed potent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HIV-1. In early clinical studies, doravirine demonstrated a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supportive of a once-daily dosing schedule and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food effect.


2 h9 r, g0 Q, G6 e; c: P1 p

0 W; D4 Y) x# ~- z; x7 Z5 Y; {
" F0 O. q- ?0 a4 G: i, N% A$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41:5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肿瘤免疫疗法的先行者
3 ?1 k2 y6 D3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Q0 X' d% [5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施樱子  

7 ~5 b  L6 F- v. l' t 尽管国家相关立法未跟上,先行者认为,只有前沿科学才能保持长久生命力
  V0 n9 j% I8 d1 p$ Y! V1 f, A. _  ?- k% M
' _% `3 ]1 I2 t7 D

  2012年创立的江苏健安生物是一家以开发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为主要研发方向的海归创新公司。目前由于其他海归人员加盟,已逐步形成包括抗体、细胞免疫、肿瘤疫苗以及免疫激活因子研发的群体。在其公司网站上显示,在研产品主要有两个――治疗性乙肝疫苗(TheraVaxB)和带状疱疹疫苗,据健安生物总经理王建新介绍,其中带状疱疹疫苗很快就会申报临床。

  与中国探索的脚步刚刚迈开相比,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全球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2013年 12月,美国《科学》杂志将肿瘤免疫疗法评为 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健安生物是这波新技术洪流中为数不多的国内先行者。

  “2010年我回国讲免疫治疗时几乎没有人听。去年《科学》杂志登高一呼,一夜间大家都成了免疫治疗。”王建新开玩笑地说。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免疫激活因子、抗体、细胞免疫和肿瘤疫苗。花旗银行分析师乐观估计,肿瘤免疫治疗有潜力在10年内成为一个350亿美元的市场。这样大的一个市场蛋糕都有哪些人在参与瓜分?企业、医院和监管部门如何定位?

  

  两种院内开展模式

  

  王建新介绍说:“免疫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 Transfer) 是目前国内采用最多的一种治疗方法。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运作,一种是医院单独开展,即从患者细胞标本的采集到细胞加工都由医院或通过‘院中院’合作方式在医院内完成;另一种是医院将采集的样本送到合作的第三方实验室中心进行处理后再送回医院。”

  全球第一个通过FDA审批的前列腺癌免疫治疗药物Provenge就是采用第二种方法为患者提供治疗。

  王建新觉得,在国内从事细胞免疫疗法的企业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因为具备自己进行免疫细胞加工条件的医院数量并不多,大多数还是要和企业合作。例如在南通地区,大部分收治肿瘤病人的医院都没有提供细胞免疫治疗的设备和条件。

  国内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龙头企业上海柯莱逊就是通过与三甲医院合作成立符合 GMP 规范的生物治疗实验室为患者提供治疗产品的。柯莱逊目前已建立了30 余家合作治疗中心,2013 年收入超过 4 亿元。

  新技术能推广,市场能不断做大,有赖于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理解。调查发现,医生对于免疫疗法普遍是推崇的态度。近日召开的CSCO-南方会以及中西医结合年会也将主题定为“肿瘤的免疫治疗与中西医结合”。

  该会议的组织者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罗荣城说:“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提出了辨证论治,同病不同药的观点。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也是这种个性化治疗在现代医学中最好的体现。以前,我们总想通过手术、放化疗把癌细胞赶尽杀绝,但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晚期病人,最近5年认识到了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懂得利用单克隆抗体来修饰免疫细胞,在免疫细胞和癌细胞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进行靶向治疗。”

  罗荣城说:“不少国际上在研的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如针对CTLA-4、PD-1以及PDL-1通路的药物,都由于疗效十分显著,很多药还没有完成试验方案中要求的病例数就已抵达了研究终点。”

  

  灰色真空区域待完善

  

  由于是一个新兴的治疗技术,国家在很多方面的立法还没有跟上,造成相关法律的灰色地带或真空地带。

  王建新说:“在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和其他药物一样要接受FDA的严格监管,但在中国却是基本作为一种医疗方法进行管理,只要报备,不需要审批就能进行。现在这种遍地开花的局面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让很多患者有机会接受到免疫细胞治疗。”

  罗荣城也指出,目前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在任何一家已经报备的三甲医院都可以使用,在监管上国家相关部门缺位或出现职能交叉,不知道这项技术最终应该由谁来监督管理,各部门都承担了一部分的监管任务,但谁是主管部门界定地非常不清晰。

  王建新说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家医院都各自为政,不仅细胞免疫治疗的流程不同,细胞处理的方法也不同,制造出来细胞的治疗效果如何,国内也没有统计数据,这种治疗方法的实际有效率是多少,以及对于哪种癌症更加适用,一切都难于判断。但从各个医院和研究单位的报道来看,成功的病例并不在少数。”

  另一个问题则是罗荣城根据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提出的,他说:“国内免疫治疗技术与国际相比还有差距,像CAR-T等更为先进的技术还未被实际引入临床使用,国内企业也没有开发出一些新的治疗技术,但我们应该有前瞻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来这方面的创新成果出来了,如何才能保证这样的新技术专利能够获批以及不被模仿?”美国已为此对专利法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任何相关动作出现。

  但是中国研究者早已按捺不住创新的热情,2013年10月的国际癌症研究领域著名期刊《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概述了上海癌症研究所李忠海教授领衔研究小组开发GCP3特异性CAR T细胞。国际大公司诺华同类CAT-T产品,最近被FDA认定为“突破性疗法”。这对中国同行来说也是好消息。

  由此,相关法律法规在对待这个问题上需要作出的调整迫在眉睫,而且这也将直接关系到从事这类研究企业的融资问题。王建新说:“2013年后,对我们感兴趣的投资者大大增加,大家对这个领域都非常感兴趣,政府也提供了较多的资金支持。”但同时他也提到,除了融资外,今后会利用研究成果转让等方式来进行合作或融资。如果这样,在法律层面上对肿瘤免疫治疗进行保护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医保也为新疗法提供了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专家李金瀚教授说:“肿瘤在手术、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非常重要,这时候免疫治疗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可以防止肿瘤复发直至最终治愈。”

  现在政府部门对这个新疗法的研究也相当重视,李金瀚说,在他的医院患者接受该疗法产生的相关费用可以报销的比例高达70%。他曾经利用过该疗法治愈了一个已不能手术的肺癌晚期病人。

/ L; n. r) |$ ?# B& g+ x5 s- ~

$ c: l9 o# [# E1 p5 C9 Y0 z9 u5 t- i% ~,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42:59 | 只看该作者
雾霾持续 国内吸入剂市场格局有望再造

* A& [) g6 U% A; D, O* F4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 g+ ^6 ?1 E0 C( h)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医药经济报  
: p3 [. d! n1 g, y; f" X
本月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赛前,不少选手因雾霾无奈退赛,由此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再次被热议。近期在南京举办的2014全国吸入给药联盟学术论坛上,中外专家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工业技术与市场前景,与会专家指出:在我国吸入剂市场被进口产品占主导的当下,本土企业必须跨越这一特殊剂型在研发、生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壁垒,制造新增长点。! M- \6 C/ N' J  J; k

& Q+ r* v# A& B  
2 S$ I  x- F/ k( H

  进口产品主导

  

  据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和慢阻肺疾病全球防治创议(GOLD)均推荐使用吸入给药防治哮喘与COPD。与传统的口服、注射给药途径相比,吸入给药具有使用方便、用量小、起效快、对患者无损伤、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近年来,国内吸入产品市场增速表现抢眼。来自本次论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哮喘和COPD药物制剂销售总额已达158亿元人民币,近5年的市场增长率均在20%左右,其中使用吸入制剂的市场份额为60%~65%。在吸入制剂产品中,压力定量吸入气雾剂(MDIs)、干粉吸入剂(DPIs)以及雾化吸入液的占比分别为15%、40%和45%。

  然而,由于仿制门槛较高,我国吸入剂市场基本被跨国药企垄断。畅销药品中,中国2013年哮喘和COPD产品前6位均为进口品种,包括阿斯利康的布地奈德、GSK的复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默沙东的孟鲁司特、勃林格殷格翰的噻托溴铵等。其中,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复方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复方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等品种均无国产品种获批,而布地奈德粉雾剂等品种虽有本土企业获批,但还未有亮眼表现。

  从细分市场看,GSK、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的DPIs产品约占国内90%的市场,其中,噻托溴铵粉雾剂在国内已有正大天晴、南昌弘益、浙江仙琚等多家企业获批生产,正大天晴更是表现不俗。

  雾化吸入液市场近年平均增长率近40%,阿斯利康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占据雾化吸入液73%的市场,中国也是其全球最大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仿制难度相对小、市场份额低,吸入气雾剂领域出现国内品种“产能过剩”。

  与我国吸入剂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本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印度国内有全球最多的吸入剂品种,该国的仿制药公司占据市场主导。2010~2011年,该国吸入剂市场排名前两位的是Cipla(西普拉)和Lupin公司,分别占68.6%和13.7%的份额,GSK仅以2.4%排名第四。

  

  把握新增长点

  

  目前,欧美国家超过90%的哮喘和COPD病人采用吸入疗法,而中国接受吸入治疗的患者比例不足50%。随着临床教育的推广,中国吸入给药市场正快速增长,被进口品种垄断的吸入制剂市场急需国家队加入,以满足更广泛的临床需求。然而,若要打破当前局势,本土企业还面临诸多挑战。

  在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铁军看来,吸入药生产、研发及检测设备设施主要依赖进口,投资相对较大,企业涉足门槛较高。国内仿制药研发注册周期漫长,审批难度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

  从开发技术角度,吸入产品需要开发人员综合考量吸入产品处方、吸入装置设计、微量精密灌装装配工艺等多方面。对此,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兆霖博士表示,干粉吸入剂的开发者在掌握传统药物制剂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懂得颗粒粉体技术、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考虑吸入装置设计对于整体吸入制剂的质量影响并注重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情况。

  此外,在临床医生和患者教育方面需加大力度。曾有报道称,大约有近90%的患者在使用压力定量吸入气雾剂时,由于不能很好地协调按压和吸入的步骤,未能将足量的药物送达肺部预定部位,降低了治疗效率。

  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动辄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的仿制药品种申报而言,涉足吸入制剂仿制药开发的本土企业相对较少,该领域被不少企业视为新增长点。记者查阅CDE网站发现,包括恒瑞、正大天晴、山东京卫、天津药业、鲁南贝特在内的本土药企已有相关品种在审批或已完成审批,随着众多本土药企加入竞争行列,国内吸入制剂市场格局有望再造。


! H; H/ j) p1 _/ O" @

. m# W- D9 J+ W0 s
: x$ S3 b. s7 u!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44:30 | 只看该作者
抗肿瘤中药临床研究“心花路放”

( i/ E  k: h$ O# j8 B4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F1 W4 C/ N$ s  Q8 T4 N7 T' O  M2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医药经济报

, i( e6 C  e5 \- ]历时两年多,CFDA药审中心日前已完成《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下称《原则》)并公开征求意见。% M/ B7 J0 q+ f6 g6 ]

  u: p5 Z; j. J& w4 L  f* V  e

  “肺癌、胃癌等多种疾病纳入大病保障范畴,开展抗肿瘤中药临床研究将迎来新的机遇期”

  


" M: J8 D% |& N( j7 V/ {1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则》在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基础上撰写,整体思路强调,注册申请上市的抗肿瘤中药新药应充分体现抗肿瘤中药的优势与特点;科学合理地明确临床定位,尤其是关键内容(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等)需获中西医领域专家的共识。与《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相比,重点突出了抗肿瘤中药的特点。

  “这个《原则》为临床研究明确了方向。”中药抗肿瘤专家周纯喜表示,目前中药抑制体内外肿瘤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较多,对抗肿瘤药理研究较少。有些疗效较好的疗法其治疗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临床用药缺少药物机理指导,且中药在抗癌活性过程中是多靶点作用,制定指导原则,有利于提高新品开发质量。

  

  中西医理论并重

  

  《原则》要求,中药新药的有效性评价应以恶性肿瘤患者直接的临床获益为有效性评价依据。在符合临床研究一般原则基础上,需考虑肿瘤疾病的特殊性及用药特点,采用公认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明确,病种、类型和治疗方法尽量统一。在符合伦理的前提下,强调随机、盲法的应用,尤其是确证性研究阶段。

  周纯喜认为,“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建议在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上,采用辨病治疗为主,临床前需要提供针对某一类型肿瘤有效的研究证据。这需要中西医临床研究专家协同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已有的体内外筛选模型和方法,多方法研究中药抗肿瘤药理作用。”他指出,除了制定原则,更应从国家层面给予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机构更多政策和人才、资金方面的支持。周纯喜的团队中有一批研究人员在做中药治疗中晚期肿瘤的临床研究,深谙单打独斗力量太微弱。

  另有专家提示,《原则》突出了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定位,但实践中很难开展。关键在于明晰审评审批的标准。具体而言,就是中药抗肿瘤药临床研究如何界定中药分类的问题。如老方与验方、单方与复方、植物药该如何处理,植物药是否需按化药指导原则来做研究等,都需要厘清。

  更何况,中药有效成分制剂或有效部位制剂的研究会考虑临床前药理毒理、作用机制等研究结果,作为临床试验具体肿瘤类型和临床定位的确定依据,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进展选择肿瘤的具体适应症、疾病分期、适应人群等。并在早期临床试验进行中医证候与剂量探索等研究,将为Ⅲ期确证性研究提供依据。

  

  凸显临床价值

  

  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进步以及对恶性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纷纷涌现,中药治疗肿瘤临床研究日渐兴起。

  丽珠医药集团执行董事、总裁陶德胜认为,在中药治疗肿瘤方面,丽珠医药是明显的受益者。他们旗下利民制药厂的独家中药产品参芪扶正注射液,用于气虚证肺癌、胃癌的辅助治疗。2013年该产品实现销售额12.8亿元,同比增长26%。从其年报可以看出,该产品是丽珠医药单品销售额最大的品种之一。

  “客观来讲,在早、中、晚期肿瘤治疗阶段,不同的药物类别作用各异。就中药来说,尤其是在预防和支持用药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很关键。无论中药新药作为单独治疗用药还是联合现代常规治疗,或是化疗、放疗、靶向等现代常规治疗后的中药维持治疗,其临床定位都是要发挥其临床价值。”陶德胜表示,中药今后将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大有作为。

  同时,《原则》不排斥研究者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体现药物作用特点的临床试验设计。若申请人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说明临床研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也能获得认可。“《原则》应伴随医学科学的进步,在更加科学、合理和方法公认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陶德胜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肿瘤用药领域,以岭药业的养正消积胶囊配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在增效减毒、增强免疫等方面有显著疗效。为此,该企业还成立了英国卡迪夫大学-以岭医药研究院医药研究中心,围绕中药抗肿瘤的靶点研究、临床应用等开展深入合作。益佰制药的艾迪注射液、海南海药的“特素”等产品都表现出较好前景。

  “肺癌、胃癌等多种疾病纳入大病保障范畴,开展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研究将迎来新的机遇期。”有市场人士表示。


" _, A. p+ Q6 r1 V- Z
6 l$ C) C& n( p1 P& a* L6 x6 j

0 N' Z; l! B# `' h- X! x$ ~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47:21 | 只看该作者
伦敦癌症研究院Paul Workman:全球抗癌新药研发系统失灵
4 e& f( L) t; |7 u$ h"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Z1 G* l5 d. [$ P(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pharmafile  作者:施樱子

- m; }" Z5 t# ]$ c/ f  b' l“全球抗癌新药研发系统失灵,无法再将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发现转化为足够的创新药物。”这是伦敦癌症研究院临时负责人保罗・沃克曼(Paul Workman)在日前举行的世界肿瘤学论坛上的一番感慨。他说:“癌症治疗技术的飞跃性发展从现在来看,很多已变为现实,只不过这些药物大部分还处于待开发和研究阶段。
, B/ u" |1 _+ V0 X9 U
7 K% X7 g% l. C1 {% A* m- G

  “由政府、制药企业、监管部门和参与药物研究的学术机构组成的肿瘤药物研发生态圈,过于注重规避风险,不少研究方向都是研发已上市药物的类似物,而不是机制上全新的创新型药物”

  


2 [# M  q& P4 F* l8 X( R'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 N+ K' j& A" x$ W伦敦癌症研究院临时负责人保罗・沃克曼
3 R% F2 _, v1 {9 P# \' b7 k( HProfessor Paul Workman, interim chief executive of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创新方法完全脱节

  

  沃克曼是世界肿瘤药物开发的顶尖专家之一,在他的演讲中,他认为这需要政府、制药企业、监管部门和参与药物研究的学术机构共同努力,对这个还不太完美的系统进行调整,共同承担新药的开发风险,让一些令人激动的研究成果更早地问世。

  沃克曼在参加瑞士卢加诺的会议上说,目前的药物针对的仅仅是5%已知的靶点,距离多种不同治疗方法组合来应对不同癌症的差距那就更大了,然而不同的治疗方法组合才是将来要攻克癌症建立起坚固的癌症药物防线的关键因素。

  世界肿瘤论坛,到目前为止才举行到第二届,大约有50名左右的肿瘤病例和治疗方法方面的专家聚集在这里,共同商讨提高全球肿瘤治疗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沃克曼说:“由政府、制药企业、监管部门和参与药物研究的学术机构组成的肿瘤药物研发生态圈,过于注重规避风险,不少研究方向都是研发已上市药物的类似物,而不是机制上全新的创新型药物。”

  他说:“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上最近出现的研究成果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极好的治疗效果,但整个肿瘤治疗方法的创新和我们过去20年在生物学和基因学上的了解和进步完全脱节。”

  

  给企业更多盈利空间

  

  他还补充说道:“我认为癌症药物的研发模式应该是,制药公司和学术机构之间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创新性药物被发现和制造出来,但这个模式中间出现了断层,需要外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们需要越过那些挂在树的矮枝上唾手可得的果实,把主要精力用于攻克还未被满足的癌症治疗上的用药需求,针对全新的靶点去开发药物。目前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上完全无法做到对接的药物研发模式,将会是我们将基础科学上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患者可以使用的治疗方式上最大的绊脚石。”

  沃克曼说,除非我们把它逐步修复,合为一体,不然很难看到大规模创新药物的成功研制,我们很期待有一天这些还有生存一线希望的患者能早日使用到挽救他们生命的药物。

  他相信未来加快药物研发速度的方法就是鼓励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更加紧密地合作,能够有足够的勇气承担起他们应担的风险,开发出更多真正的创新药。

  同时他阐述了激励方法的运作过程:“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及健康服务机构应该为这些企业的研发提供足够帮助,这些部门在药品上市时不能再抱着要挤干企业可能存在每一分多余利润的态度,给企业更多的盈利空间。”

Cancer drug discovery system ‘broken’
1 M, L- z; d8 _; L+ `5 n2 XPublished on 24/10/14 at 08:38am
5 S3 X( c7 U* `& n7 A' R: iThe global system for discovering new cancer drugs is ‘broken’ and failing to turn scientific advances into enough innovative new medicines.

This is according to Professor Paul Workman, the interim chief executive of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in London.

Speaking at the World oncology Forum hosted today, Workman said that big leaps forward in cancer treatment are now possible – but only with major changes to the model for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drugs.

In his keynote lecture, Workman –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in cancer drug discovery – adds that concerted action was needed by governments, pharma companies, regulator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to fix a system that was failing to take the risks needed to deliver exciting new treatments.

He told the summit in Lugano, Switzerland, that drugs were only available for 5% of the 500 known cancer drug targets – and that far more were needed to deliver the combination treatments that are essential to overcome the major problem of cancer evol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The World oncology Forum – only the second to have been organised – brings together 50 global leaders in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 designed to improve treatments across the world.

Workman said that the overall ‘ecosystem’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cademic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and regulators was far too risk averse, mostly tending to work in the same areas of research and producing ‘me too’ drugs, similar to others on the market – rather than genuinely new and innovative medicines.

He argued: “There have been some impressive advances in the personalised treatment of cancer, but overall progress has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dramatic advance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n our knowledge about cancer biology and genetics. We could, and should, be doing much better.”

He adds: “It is my contention that the whole model of cancer drug discovery – in which private companies and academia should be working together to take the most exciting, innovative new drugs to patients – is broken and in need of help.

“We need to be looking beyond low-hanging fruit when it comes to drug discovery and to focus our efforts on more novel drug targets to produce really innovative drugs that tackle major unmet needs in cancer. I see our broken model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as the biggest challenge in our efforts to get exciting and game-changing new drugs to patients.

“Until we fix it, we will not see the number of really innovative treatments – capable of making a big impact on the lives of patients – that we should be expecting.”

He believes the key to driving faster progress in cancer treatment is by incentivising private companies, and the academic organisations that work with them, to take the risks they need to take to discover the truly innovative treatments of the future.

“In return,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will need to accept that they are receiving help from governments, regulators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y can’t expect to set prices that squeeze every penny of possible profit from those same public institutions,” he explains.

Ben Adams

7 s, H! d2 d! v2 G
5 B! t, j( P: |

" \8 _+ `6 i0 H( @: s. ?6 d' h

- e/ R. P( f8 |1 Y5 M) q6 y3 `6 S. t4 c/ Z! \9 S6 S6 u4 z$ ]: p" M# z2 z
8 N! n( g- O, z5 I' _% v! `' Z' Q

0 {* Y6 [8 B4 y0 _, w8 p.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49:22 | 只看该作者
EVALUATEPHARMA:2014年孤儿药报告

% z. C( S' g% M.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 S3 U% ~; ?" H  a5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evaluategroup
  s3 t( ~2 k! x7 @4 e5 Q! Q2 H
近日,EvaluatePharma 发布 2014 年孤儿药报告,预计孤儿药市场规模将从 2014 年的 970 亿美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76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0.5%,这几乎是处方药 (除仿制药以外) 市场规模增速的两倍。! q5 q* S1 l2 ]& h' c/ J

/ T- o2 L0 I+ n) T- R) }1 l
3 A1 S! K# X.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m9 }1 O6 ?' m0 b  j#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J! `1 P1 p1 S3 J, s6 V9 T
     报告还指出,除去仿制药,2020 年孤儿药销售规模将占到处方药市场规模的 19.1%。孤儿药的患者人均费用中位数是非孤儿药的 19 倍。而在研发方面,孤儿药的研发费用也相对较低,以三期临床统计,目前孤儿药的研发费用是非孤儿药的一半,在美国税收方面享尽优惠。(以下数据来源:evaluatePharma)
2010-2014 年美国患者人均费用(美元)
2006-2020 年全球孤儿药销售额及其占比(单位:亿美元)
2014 年最畅销的十个孤儿药
2020 年全球最畅销孤儿药 TOP20(单位:亿美元)
- ?$ Y, L1 c- f6 |7 X
& T% J0 w* W9 g3 S% ]7 M
信源:[url]http://www.evaluategroup.com/public/Reports/evaluatePharma-Orphan-Drug-Report-2014.aspx
[/url]
' }* {& f% C& r: H- ~' _6 d+ [
7 G$ d0 m# A. z0 m
9 ?6 S# }8 k2 y: j8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4-11-4 20:51:26 | 只看该作者
CDE: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要点
- {7 q# _5 O4 e" w& y5 v+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 M$ D! O& K+ ?2 g9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14-11-03  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作者:马秀璟

! q2 w# a: y. l, h' ]
随着对新药研究认识的不断提高,结合审评体会,本文对申请临床试验注册阶段药学研究综述资料的撰写要点提出建议,供研究和评价者参考,以提高注册申请的质量和效率。

/ W( D3 {$ B; @( |$ y" `
: }  f+ I9 o. V7 Z6 x$ ] 作者:马秀璟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
编辑:林川
中药新药的注册申请分为申请临床试验(下称:申请临床或临床前)和申请生产(包括新药证书)两个阶段。现行版注册法规为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下称“注册办法”)及2008年1月7日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根据“注册办法”附件1的要求,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第1~8项均需提供药学研究综述资料(7号申报资料)。由于各类别新药的药学研究和评价侧重点不同,药学综述资料的撰写要点也不尽一致,需要根据具体品种的研究实际进行撰写。随着对新药研究的认识及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结合审评体会,本文以申请临床的新药为例,对药学研究资料综述撰写要点提出建议,供研究和评价者参考。
一、目的和意义
药学研究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药学研究资料综述则是申请人对所进行的药学研究结果的总结、分析与评价,对于研究者和评价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申请人通过对药学研究内容的回顾、梳理和总结,重新审视立题依据是否成立,研究思路是否正确,药学相关研究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技术要求,起到查缺补漏,防范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一份条理清晰、完整、规范的综述资料,可以使审评者快速准确地获取药学研究的关键信息,有助于提高审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进行申报资料的整理时,应特别重视药学综述资料的撰写。
尽管《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格式和内容技术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2007年4月15日业已发布,但从目前提供的申报资料看,药学研究综述的撰写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表现为:资料过于简单、缺项漏项;仅简单罗列出结果,不分析总结。分析这可能与“指导原则”论述较为简单、品种情况复杂各异、撰写要点不易把握有关。同时,随着对新药研究认识的不断提高,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得到贯彻,审评技术要求发生变化,如:对立题依据(尤其是5类有效部位制剂)、制备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申报品种上述问题较为突出,常常因此影响注册成功。所以,通过撰写综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避风险。
二、撰写要点
根据中药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申请临床时药学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稳定”展开,进行原辅料的源头控制、工艺过程控制、研究制定检测标准控制、考察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确定适合的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等,以达到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目的。研究项目大致包括:原料药[包括药材(含饮片)、提取物(含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鉴定与前处理、剂型选择、制备工艺研究、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订、稳定性研究(包括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的选择)等。为便于撰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品种研究概况
简介品种基本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申请注册类别、处方来源。明确处方药味组成、制成总量、剂型、规格、拟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确日服或日用剂量。改剂型的品种还需说明其日服/用原料药量是否与原剂型一致。明确处方药味是否为饮片,炮制品应明确炮制品规格,并规范撰写,如:半夏(制)需要根据处方实际所用的炮制规格明确为姜半夏、法半夏还是清半夏;“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的,明确其日服/用饮片量,并说明是否超出法定标准规定。处方中含有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应说明药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证明,并提供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的报告。
2 立题依据
对于中药复方6类新药,应明确处方来源于经验方还是科研方等,说明出处,说明是否提供了依据。说明其临床使用和研究情况等,阐明立题依据。申请5类有效部位制剂的品种,尤其应关注立题依据的确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进行了哪些筛选比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应采用专属性强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是否达到了5类药的基本要求等。改剂型的品种,应特别关注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成立?针对法规要求“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说明改剂型的科学合理性,是否较原剂型具有优势?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有充分依据。
3 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简述剂型选择确定的合理性依据。说明针对剂型选择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必要时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如:选择肠溶胶囊(片),需要提供选择肠溶给药的必要性合理性试验依据,与口服给药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何。结合适应证特点,说明该剂型是否符合临床需要?结合药理毒理试验结果、溶出度考察结果等综合考虑剂型确定的合理性。提供药品规格的确定依据,并评价其合理性。
4 制备工艺及研究内容
简述原料的前处理:明确药材(饮片)前处理的方法和条件,明确炮制规格。简述辅料及所用材料的处理处理方法和条件。制备工艺:明确研究确定的制备工艺。重点说明制备工艺路线确定的合理性及依据。工艺路线的确定主要应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同时考虑大生产的可行性。可从处方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临床应用背景及文献资料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因决定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与制备工艺有关,所以,工艺的合理性尤为重要,这是申请临床阶段研究与评价的重点。工艺中采用特殊的提取、纯化方法的,应说明,并提供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如:复方制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难以说明上柱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情况,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建议审慎选择。在工艺路线合理性前提下,应明确各工序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确定的依据,分别说明提取、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等工艺参数确定的考察指标、试验方法与结果。重点说明:试验方法、考察指标及确定依据、对哪些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筛选、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何、确定的工艺参数是什么。并并阐述采用确定的工艺参数条件进行的验证试验结果。说明各工序考察指标的转移率,评价工艺的合理性。简述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概况。明确制剂处方。明确成型所用提取物等理化性质考察结果、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及其选择确定的试验依据,说明辅料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殊辅料还需明确其用量的安全性依据。说明根据剂型特点进行了哪些研究考察,结果如何等。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简述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的结果和质量检验结果,包括批次、生产规模、投料量、主要中间产物得量及得率、成品量和成品率。说明所用药材/饮片的含量测定结果,以及含量测定指标的转移率。特别应注意中试研究规模不要拘泥于一般所说的1000个制剂单位的10倍投料量,而应该根据品种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规模放大研究,达到商业化生产可行性的目的。否则,会给申请生产带来较大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建议对中试或放大规模的工艺条件与实验室工艺之间的变化进行说明,并对工艺的合理性和大生产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5 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原料药、辅料的质量标准及来源:原料药包括处方投料用药材、提取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等。说明原料药、辅料的法定标准出处、检验结果。简述原料药质量标准中已建立的质量控制项目及限度。无法定标准的药材或辅料,说明是否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研究,并按法规进行申报,说明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中间体质量标准:若建立了中间体的质量标准,简述其主要检测项目。制剂质量标准:简述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说明未列入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按以下顺序对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进行说明和评价。鉴别:简述质量标准中列入的鉴别项目、方法及结果。包括鉴别药味、所采用的鉴别方法、对照药材和/或对照品、阴性对照结果等,评价方法是否具有专属性。简述未列入质量标准药味的研究情况,说明不列入标准正文的理由。如:“本品处方含有6味药,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参(对照药材)、人参(人参皂苷Rg1、Re、Rb1)、黄芩(黄芩苷)、当归(对照药材)的鉴别项,彩色照片中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对方中党参、山药以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了TLC鉴别研究,结果党参的鉴别存在阴性干扰,样品中山药的色谱斑点不明显,故暂不列入质量标准正文”。检查:说明检查项目、方法及限度。说明按药典制剂通则项下要求检验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根据剂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项目。说明是否建立了与安全性有关的检查项目(如:毒性成分限量检查、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查、有机溶剂残留量及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查等)。评价方法及限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对重金属(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二法)、砷盐(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一法)进行了检查,结果重金属含量小于10ppm,砷盐小于2ppm,未列入标准正文”。含量测定:明确质量标准中研究建立的含测方法、测定指标及限度,说明方法学考察的结果,简述样品含测的批次和结果,计算转移率,评价含测指标、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确定的合理性。另外,应说明不同工艺路线的药味是否分别进行了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说明研究情况(质量标准的提高完善工作可以分不同的注册阶段进行)。有效部位制剂应注意需要采用专属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考察,以确定有效部位的含量达到50%以上,而不一定将该专属性方法列入标准,列入标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以是较为简便的方法,但需要研究说明其可行性。说明对照品的来源及纯度,非法定来源的对照品尚需简述结构确证的研究结果。
6 检验报告
说明自检样品的批次、批号、检查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评价拟定的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7 稳定性考察
简述稳定性研究方法和考察结果。说明试验方法、条件及内包装;明确考察的样品批次、规模、指标及选择依据、时间、测定方法和结果。评价稳定性方法和结果是否充分支持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及有效期的确定,评价样品的稳定性。
8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选择
简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以下简称包材)的选择依据、来源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注册证;针对所选用包材而进行的支持性研究情况。从目前的申报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建议关注内包材的合法来源,单剂量多剂量包装的合理性及特殊剂型的包材相容性等。
9 综合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工艺路线确定和工艺研究、原辅料质量、质量控制研究、稳定性考察、内包材选择等研究考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各项研究结果之间的联系。结合临床应用背景、药理毒理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等,分析药学研究结果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质量可控性及质量稳定性。
三、思考和建议
本文结合目前对中药新药申请临床阶段药学方面研究与评价的重点,提出对药学综述资料的撰写建议,旨在提供一种资料整理和撰写的思路,不是某种固化的模板。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研究和评价的基本原则,而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表达规范的资料,有助于对品种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由于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和特点,因此,建议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具体品种的需要,结合实际研究工作,撰写好药学研究综述资料。同时,通过撰写研究综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避潜在的风险。
摘自《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第8期
3 A) B4 M6 B9 |8 g3 E4 ~) Y
5 \$ c  u% r3 I
0 {- \0 t  P8 y$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5-1-22 02:54 PM , Processed in 0.115832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