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紧张的筹备和拍摄,栏目组走访了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经历了南方的酷暑,北方的严寒,终于完成了18禁下集的拍摄…
说了段废话,过程其实没那么艰难,主要原因还是我犯懒了…下面我们还是说正经的吧…
( D8 |( b- z3 D
第六禁:不使用缓冲溶液
缓冲液的作用有点像车里的安全气囊,保证实验结果的“安全”
9 i$ L$ e4 P& M6 U+ k1 A
在很久以前,我们已经讨论过流动相pH和缓冲盐的作用(大家可以回复“pH”或者“缓冲盐”来查看历史消息),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家伙对于分离方法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两个家伙通常是成双结对出现的,比如我们经常见到液相方法中有着类似“使用XXMmol/LXX盐溶液(X酸调节pH到X.X)为流动相A”这样格式的语句,其实,这就是缓冲液的使用,比如,我们把这个句子换成一个具体的例子:使用20M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到3.0)作为流动相A
这里,磷酸二氢钾和磷酸就构成了一个缓冲体系,所以,流动相A可以叫做一个“缓冲溶液”,在液相色谱中,能够构成缓冲体系的东西很多,除了磷酸盐体系外,还有醋酸盐,硼酸盐等等,不过,最常用,也最多变化的,大概还是磷酸盐这奇葩的一家(请大家自行忽略生化分析中的那些奇葩缓冲体系…),这一家的老爸叫做磷酸,生了兄弟三人,分别是磷酸盐,磷酸氢盐,和磷酸二氢盐,兄弟三人加上老爸总共四个人,每个都可以两两组合联手出击形成缓冲体系,听着就害怕,是不是,感觉要被磷酸盐一家虐到爆有木有,不过,万幸的是,在液相色谱分析中,常会用到的就是磷酸-磷酸二氢盐或者磷酸二氢盐-磷酸氢盐这两个组合了,感觉压力一下子小了不少…
啊…怎么扯到磷酸盐的家事上了,在楼歪成比萨斜塔之前,我们还是赶快回到正题吧,为什么不能不使用缓冲液,好绕嘴…那么我们说说为什么要使用缓冲溶液吧…
缓冲溶液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你确切的知道流动相的pH值,不要图洋图森破的认为水的pH值是7.0,那只是个理想,通常,实验室用水的pH会在5~7.5这个范围内波动,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波动对实验造成的影响,我们需要使用具有缓冲能力的缓冲溶液来控制这种变化。
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流动相的pH也可能随时间变化,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CO2溶解在水中,而具有缓冲能力的流动相能很好的阻止这种变化。
然后,就是样品对于流动相pH的影响,有些样品使用了较强的酸或碱溶解,这些溶液进入流动相体系后,会破坏现有的平衡,尽管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微小的破坏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影响,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峰型的变化,而具有缓冲能力的流动相,有可以很有效的防止这类意外的发生。
看上去,用不用缓冲溶液的影响挺严重,不过,我们仍旧还是会看到很多不使用缓冲溶液作为流动相的方法,仍旧也能得到不错的结果,所以说,是否使用缓冲溶液,是需要根据我们的样品和方法决定的:
结论就是,对于pH变化敏感的样品或者方法,我们一定要尽量使用缓冲溶液做流动相。
h* r w7 H2 ]* u
3 k: Q h. K* t. b6 h* ^, X
第七禁:没有在缓冲溶液能够产生足够缓冲的pH范围内使用
再厉害,出了界也是不算分的
上一禁里面,我们说到了得用缓冲溶液,这里我们就得接着说下,该怎么用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作用,当然是缓冲,缓冲pH的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酸来了变碱,碱来了变酸,这就是缓冲溶液的作用。
可是,缓冲溶液毕竟不是齐天大圣也不是超人,它的能耐总有个限度,也就是说,它只有在一定pH值之内才能很好的起到缓冲的作用:通常,我们使用到的一定浓度缓冲对的比例,可以使得缓冲溶液的pH范围在一个比较宽范围内任意调节,比如磷酸-磷酸氢盐这对父子兵,他们大概能提供吧流动相pH调节到从1.X(不到2)到4.X(不到5)这个范围的内的任意值,看上去挺宽嘛,大概有3~4个pH单位,不过,真正具有缓冲能力的范围却远远没这么大,大概,只有两个pH单位,大约是从2.5到4.5之间这个pH段
超过这个范围,虽然我们使用的缓冲对还能对pH有调节能力,但是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控制能力了,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缓冲对已经失去了缓冲能力,而变成了和一般的pH调节剂一样的“普通人”,就好象像没了盔甲的钢铁侠或者是没了锤子的雷神…
在这一禁中,我们要特别提醒大家,缓冲对能力有限,使用时需要谨慎,他们真正具有超能力的范围在这种缓冲对能提供的pH最大调节范围的中点附近的大概2个pH单位上下,在这个范围之内,他们就是衣着华丽的公主,这个范围就像是午夜12点的钟,过了时间,它们就变成灰姑娘啦~
( [# W# n1 F* c9 _8 R6 V& |& z1 z& I% s, G( {
第八禁:没有使用正确的酸碱调节剂调节缓冲溶液的pH
酸碱匹配好,实验拼图才完整
之前两禁,我们一直都在和讨论缓冲溶液,接下来,我们…还是要继续讨论它…因为它能惹出的事端简直太多了,罄竹难书…
我们已经是到了缓冲溶液的作用和能力,那么下面我们会开始考虑如何配制缓冲溶液,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酸/碱+对应的碱/酸然后调节到需要的pH,这个思路,这一句当中,最最重要的应该是“对应的”三个字。
比如,我们配制了一瓶磷酸二氢钠溶液,pH大概有4.8左右,我们应该用个酸来把它调节到3.0的pH来使它具有缓冲能力,那么,问题来了:pH调节技术哪家强?这时,三大强酸会蹦出来说,用我用我快用我~面对这种诱惑,我们要果断说No!
因为,他们太强了…太强不是他们的错,他们错在,出现在了不合适的地方,为了保证缓冲对的形成,我们必须要使用“对应的酸碱”,比如,对于磷酸二氢钠,它对应的酸是磷酸,它的老爸,它对应的碱是磷酸氢二钠,它的兄弟,当然,如果只作为调节pH的目的而不考虑缓冲能力,使用氢氧化钠也是可以的。
总之,调节缓冲对pH的重要原则就是,一定不能引入原来缓冲溶液当中没有的离子,这就是“对应的”三个字的所包含的最终奥义…
2 [2 h; Y* j$ d$ ]9 @) o: ^1 N
- y! q A/ r, b! w& k
第九禁:直接把缓冲液倒进有机溶剂
混不好...就撞车了...
缓冲液自己的事儿已经说的差不多了,下面该说说它和别人的事儿了,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情况,解决了缓冲盐诸如浓度,调节pH这一类的家务事之外,还会碰到方法中说这样一句话:磷酸盐缓冲液和乙腈(10:90)作为流动相B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量100mL缓冲液倒进900mL乙腈里吗?答案是,不!
这里就是我们这一禁要说的问题了,千万不要把缓冲盐溶液,尤其是浓度比较高的缓冲盐溶液直接倒进有机溶剂中,特别是乙腈,会让这种风险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几率显著提升,而且,随着所使用的缓冲盐浓度的提高,这种风险也会显著提升:你很可能会看到,在缓冲溶剂接触到有机溶剂的一瞬间,整瓶流动相瞬间变成了北京的天空——一片雾霾,你以为这是气泡,过一会就会消失,但是,它没有…这就是灾难性的后果,缓冲溶液中的盐在有机相中析出成沉淀了,而且由于有机相比例非常高,它们也没有机会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只能倒掉这瓶流动相,一切重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配制缓冲溶液的盐在绝大部分有机溶剂中是不溶的,当少量的水相进入到大量的有机溶剂时,水和有机溶剂迅速互溶,而盐无法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析出,但是这是,身边所有的水相都已经消失在了有机相的茫茫人海中,析出的盐找不到剩余的水相重新溶解他们,就只能能孤零零的变成沉淀永远漫无目的在流动相里游荡了,当他们感到累了,就静静的沉到水底,结束了凄凉的一生…
为了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该怎么办?其实只要反过来操作就可以了,把有机相慢慢的加入配制好的缓冲溶液中,边加最好还能边搅拌,这样就能很有效的防止盐的析出了。
最后,看官们可能会问,既然这样做会有盐析出的风险,那为啥还要设计如此蛋疼的方法?直接计算好比例让仪器直接混合不就好了?
其实,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盐在仪器中析出啊,纯的含盐水相和纯有机相,在仪器里真刀真枪的短兵相接,有机相比例很高的时候,出现的现象和我们刚才说的出现在溶剂瓶里的惨剧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是微小化了很多倍,但是,后果可就不是重新配流动相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这是更可怕的惨剧:析出的盐可能堵塞管路,比例阀,甚至色谱柱…
所以,预先在有机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相,也是为了防止在仪器运行梯度方法时由于两相比例差异巨大而造成盐析出。
0 z: l; b: x* @: f; E
# V W0 A! m+ @$ y, h
. T+ Z1 M/ u u/ K0 d% H. b6 m第十禁:加完有机相再测pH
先后不乱,世界才河蟹...
其实,关于缓冲盐的禁忌已经差不多说完了,还有最后一件事儿要提一下:
刚才我们说到我们会遇到预先混合有机相和缓冲液的情况,那么,由此引出来一个问题:应该是调好pH在加入有机相,还是加入有机相后再调pH呢?
提出这个问题的之前,大家可能从来都不会认真考虑在自己的实验室是如何操作的以及为何采用这种操作方式,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开始纠结,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正确合理的呢?
其实,我们应该是在加入有机相之前先把溶液的pH调好,因为我们在实验当中所提到的pH,默认都是测量水中的H离子浓度,而且实验室所用到的pH计也都是以这个前提为标准进行设计和校准的,所以说,如果我们测定的溶液当中含有有机溶剂的话,使用pH计测量出的pH是不准确的,如果使用这个流动相进行分析,很可能得到和调节纯水溶液到相同pH值作为流动相得到的结果有差异。
说到这里,可能又会有同学心头一紧:我嘞个去,我以前一直都是加了有机溶剂再测的pH啊…这让我突然想起一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遇到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小朋友看到老爷爷的胡子特别长,就问:“老爷爷,请问,您的胡子这么长,您每天睡觉的时候是把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面呢?”老爷爷答不出,因为老爷爷每天睡觉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在当天晚上,老爷爷就失眠了,觉得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觉得别扭,把胡子拿出来,也觉得别扭…
小朋友的一个问题,诱发了老爷爷的选择障碍症,各位看官的情况也可能和这位老爷爷一样,纠结,怎么破呢?
其实,对于现有的方法,无论我们是先加了有机相再调pH还是调了pH再加有机相,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按照现有的操作能得到稳定的结果就好了,不用太在意pH到底是在水里测还是在有机相里测了;对于如果要建立一个新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先调pH再加有机溶剂的办法,并且在方法的SOP中特别说明,就可以了。
$ D+ c5 q. F% ~* W! ?' ]* H% o
$ k& I# R* J* _7 I
& \, W0 I. O5 \, C十禁的专题到此结束了,如果大家被其中的某些禁忌不幸躺枪,其实也不必恐慌,如果他们一直没有影响到你的试验结果,那证明你的方法对这些因素是不敏感的,还是那句,只要结果稳定重现,可以继续用下去;
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如果有一天,发现方法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可以考虑是否由于方法触及了这些潜藏的禁忌,而我们的样品对此又十分敏感,那个时候,再做调整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