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若说医药投资领域的兴奋点,“并购”与“新药”无疑是其中两大核心。受政府投资力度放缓、医药招标模式改变、医药行业门槛提高及降价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医药企业内生性增长受到影响。在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扶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追求外延式增长战略明确,正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 v: N7 q/ ?* `" y' c 这一努力落到新药研发领域,也悄然分化出并购新品与自主研发两大方向。* x+ E: |2 j: [) I
8 [: i$ |/ X+ U4 P3 I) Z3 B
购买切入口$ x( |1 T" C$ U: \& y( d) i, b
- O5 b$ b9 [; C; ?. Z
在部分学者看来,我国新药开发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药品需求量大,但是研发基础薄弱;市场主要为仿制药品天下,对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开发、审批机制不完全;完成完整的新药研发流程耗时、耗材过多,回报率低等。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吕万良更指出,目前国内制药企业创研能力较低,传统制药企业依靠仿制药就能很好地生存,因而许多企业不愿意在创新药投入太多。
- U3 z }2 R/ B) `+ T 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认为,当下科学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医药产业创新也应当考虑走开放式创新的道路。, [$ \5 M2 Y0 K* E( W) G# Q) e0 r
“以市场为导向的符合临床要求的研发组织方式,应与开放式的市场化研发方式相融合。”上海张江药谷某生物制药公司负责人如是建议。' d/ `+ Z' a% i1 n2 `
上述业内人士倡导的开放式创新或说新药买来主义,在欧美等主流市场依然奏效。据外媒报道,不久前美国百特国际就宣布将收购孤儿药企业AesRx,其目标正是处于临床Ⅱ期、并已经获得美国FDA以及欧盟药监局(EMA)认定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病(SCD)新药Aes-103的所有权。另有数据显示,超过50%的销售收入来自外购技术贡献的国外大型医药企业不在少数。8 {( P% L$ E0 C X7 Y% |
1 N+ R' t; F' c; }
持续发展助力
" Z& b. `! R/ y* d. I+ D# R2 \1 [" i3 ]( c: |8 H3 V7 c8 N I
“新药项目周期长,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在前期未有销售时难以从国内资本市场借力。”某券商医药行业研究员坦言,创新型制药企业在着力新药研发的同时,选择考虑采取并购等方式加快外延式发展,目的正是为了反哺新药研发项目。! F' A/ X4 X: U2 [
据了解,依靠并购增加业绩、拓展渠道,丰富产品线,不久前在完成H股挂牌的绿叶制药就被视为其中的典型。目前绿叶制药在国内进行的肿瘤科、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与代谢三个领域创新药品的开发、生产、营销及销售,与其过去数年展开的选择性战略收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抗肿瘤领域启动最早,2006年收购的肿瘤领域专利产品希美纳、2007年收购南京思科获取其核心产品“力扑素”;心血管领域则与2009年控股北大维信有莫大的关系,随之纳入旗下的血脂康,目前已完成在美国的Ⅱ期临床试验,成为绿叶制药主要心血管产品;而糖尿病领域则可追溯到2011年收购四川宝光药业及其产品贝希。# s( i, V- N4 Q& p/ V. p, ]
“至少对目前的国内医药企业新药研创而言,购买品种或并购拥有合适品种的企业是个不错的切入口。”有研发企业高管如是说。0 U* O/ d2 B* k
' O: h" [+ X: [4 v, z
合作激发研创活力
+ l/ U& C$ b8 a) F6 P
0 k# \5 O& l0 O! v “但从理论角度分析,新药买来主义不是长久之计。”在沈阳药科大学药事管理学教授孙利华看来,国内自主研发始终是趋势,尽管短期内未必能实现。! t- W H! m R' V( u) O0 o
当然在实现过程中,政府支持不可缺位。“针对国内新药研发基础研究仍然薄弱的现状,建议由政府建立医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有高校研究者期待公共服务平台能囊括临床前研究、过程研究、临床研究以及新药注册支持等诸多内容。4 \6 _7 o/ l0 C$ W! E) r) u$ h
该学者描绘心目中的制药企业充分激活产学研协同效应理想蓝图:由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疾病机理研究、发现新药物靶点、创造新治疗手段、发现药物;由生命科学家、药学家和临床医生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技术创新型中小公司作为上市前研究的纽带,进行新药研发的早期研究、非核心开发业务,如专业、高效的临床测试和研究,降低风险。而超大型制药公司则集中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流水线研发、临床试验以及审批,最终成功上市。; T% Q. M. R U! J; j8 y- h/ y
“目前国内企业自身研发机构更多是创新成果转移的承接主体。”业内人士如是指出。
% }; W( B% p7 V+ Q6 _1 g4 K 事实上,在被业内视为重要方向标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在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中也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其先行投入,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研发,专项采取立项配套或后补助的方式支持。
2 q; @9 @, r7 t( l5 b7 b1 L 据悉,截至2013年底,“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费用仍有50多亿元的结余。2013年前三个季度,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共有52个品种获得74个新药证书(包括“十一五”的33个品种和44个证书),36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69.23%。按规划,我国到2015年要培育30个创新药,改造200个左右的大品种。
* w! q* N1 y; [' o* Q) D! J j$ O
! x# i" b2 M5 U8 o: l4 c 来源:医药经济报8 `& ^ J& O+ X" X0 w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