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4 G: }% Y# H/ k+ _6 @+ n【条文】
/ c) }/ W& p2 L) D$ r) k) S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第五章 风险识别与评估
3 ?/ s, P1 y$ \' z3 e+ x/ h
第二节 风险评估
' J# e$ c9 ]2 t6 G, _- J
第六十四条 对药品风险特征的描述可包括风险发生机制、频率、严重程度、可预防性、可控性、对患者或公众健康的影响范围,以及风险证据的强度和局限性等。
6 l4 s" m+ j. R$ K( P6 ?
【理解】* u" U. ^3 N0 z2 t. d. z0 H
: r# U6 e5 e% U6 } Y! I( c/ K' ] z
·风险发生机制
{! f/ V* T, d# X
意即为什么会发生此类风险。
& D* @6 P/ H# ^7 y c r
案例:
VDAs药物(肿瘤血管破坏药物)机制是通过破坏实体瘤的血管来进行抗肿瘤治疗,而这类药物的共性就是会引起肿瘤部位疼痛。那么对于此类产品,肿瘤疼痛是它的风险吗?
2 s: L, e1 E3 y' R* d
答案肯定是。但是面对这个风险,患者需要停药吗?——不一定,因为要考虑风险-获益比:如果风险>获益,那必然不受这份罪;若风险<获益,那阿片类的止疼药也不是不能用。
- A# t: t+ c+ k5 P# x4 w4 \
所以,脱离机制谈论风险是不合理的,因为风险而贸然停药,患者就失去了体会生命“疼痛”的机会。
0 v7 l! x+ @9 h. L: W1 n
·频率
. t' m' n3 W% O" {
“频率”意味着不仅要看存在什么不良事件,还需要看发生几次。如果发生血糖升高,但是10000个受试者中仅有1例次发生,那么说使用这个药物会让血糖升高,就类似于“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
' K6 i) N2 D" S6 X! F: J
·严重程度
- _2 m- {2 U; p
案例:
1 T' B" q' x' a b% I7 X
患者A:吃完这个后发热40℃,怎么办?
2 r* d( B! \9 I3 C0 A S
持有人:这个药本来就会引起发热,放心吃吧!
3 N- N% r: Z8 Q% `2 G) y( Q0 N
之后持有人查看原始资料发现,临床试验中确实出现了受试者发热症状,但温度均不超过38℃。
u2 Y* w; l* p# c
那么发热40℃和发热38℃能混为一谈吗?——当然不行。因此,对药品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要求,也是在细化规范风险评估,越线即要追责。
2 n: j' D; H5 I& r4 Y$ N' n
·可预防性、可控性
4 m( H9 F8 B/ J( {4 R
可认为是一种自我评估:此类风险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预防、规避或控制,或降低不良反应的损害?这就要求持有人对药品进行详细细致的研究。
) q2 o! i' W0 b
·影响范围、风险证据的强度和局限性
8 a _8 r$ ]5 I- H# Z' Y
这三点都是在对持有人发起灵魂拷问:
1 X" G9 J4 H _- n4 N
你的药物是否会造成重大影响?
8 m# p9 J5 a7 F) V
你给的风险证据是基于什么试验?
8 u! `; ]+ \) o
多大样本量的试验?
7 c) Q2 E, {* ]/ a. z, x$ r
数据准确度是多少?
% t4 V. x: R5 B4 w" K
可信度够不够?
' }5 Q8 }0 G, G: P, G' i
缺不缺数据?缺在哪儿?
$ Y) q- n* |' H( r 缺了会有怎样的风险?
- K, ~9 w; n; Z- K+ `+ q
……
+ x5 t: c" e1 s3 ^3 m4 k: ~+ j, ~
在这种“拷问”之下,确实会引起持有人的内心恐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后真正扛起身为持有人的责任,对万千用药者负责。
- A1 x A9 C- t/ ]
【实践影响】
! `( g! x9 X8 ^& W# M
持有者应联合靶向疾病以及患者关注药物的独特风险特征。
9 G. @3 U1 u x6 e( q! _# `& D
【延伸阅读】
+ ?, s M" `5 @& ~# @; Z
CIOMS VIII 药物警戒信号检测实践
(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专员 陈磊)
1 r; W/ V) w7 X, N$ A4 H1 Q
1 V5 n8 u, i4 J) F) g- L*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