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C! z# p【条文】
: P+ i$ d; t3 d0 E4 t% k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第五章 风险识别与评估
9 S/ X* y' w4 ?: X
第二节 风险评估
' P1 F5 x% u1 u
第六十四条 对药品风险特征的描述可包括风险发生机制、频率、严重程度、可预防性、可控性、对患者或公众健康的影响范围,以及风险证据的强度和局限性等。
$ u( f- ^% R x K1 w9 j
【理解】 K& z9 Q% b9 @6 h9 P! y1 C
: z: c' A M1 S4 z- ]
·风险发生机制
+ s5 |2 Y. M% C. a- @
意即为什么会发生此类风险。
. Q& q8 x1 F( h3 K
案例:
VDAs药物(肿瘤血管破坏药物)机制是通过破坏实体瘤的血管来进行抗肿瘤治疗,而这类药物的共性就是会引起肿瘤部位疼痛。那么对于此类产品,肿瘤疼痛是它的风险吗?
& ^1 I+ m. r6 H& U- X
答案肯定是。但是面对这个风险,患者需要停药吗?——不一定,因为要考虑风险-获益比:如果风险>获益,那必然不受这份罪;若风险<获益,那阿片类的止疼药也不是不能用。
" F( [# _2 T; N
所以,脱离机制谈论风险是不合理的,因为风险而贸然停药,患者就失去了体会生命“疼痛”的机会。
) j4 ?. v7 {8 s! d
·频率
- Y [0 Z, y2 @" U' O8 t' O5 c
“频率”意味着不仅要看存在什么不良事件,还需要看发生几次。如果发生血糖升高,但是10000个受试者中仅有1例次发生,那么说使用这个药物会让血糖升高,就类似于“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
% s4 r3 j( j' v' c, K& m8 u
·严重程度
# X# H6 h. V; ?% n0 h
案例:
h% m1 b" ]5 L+ T# U% v
患者A:吃完这个后发热40℃,怎么办?
3 u% K9 E! r+ U7 C" n5 F+ \
持有人:这个药本来就会引起发热,放心吃吧!
) L5 j% O5 I" D1 m
之后持有人查看原始资料发现,临床试验中确实出现了受试者发热症状,但温度均不超过38℃。
* m4 [0 @0 t- Z! G% n6 c$ U, y
那么发热40℃和发热38℃能混为一谈吗?——当然不行。因此,对药品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要求,也是在细化规范风险评估,越线即要追责。
1 q% ]. ?$ b+ L( Y \+ R" I S1 q# r
·可预防性、可控性
3 P) Q. k( ^: {, \ `" s6 w
可认为是一种自我评估:此类风险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预防、规避或控制,或降低不良反应的损害?这就要求持有人对药品进行详细细致的研究。
, y7 T) Q) r/ l; s2 b. h5 |
·影响范围、风险证据的强度和局限性
& B$ u% x4 Q6 f/ G. @4 |
这三点都是在对持有人发起灵魂拷问:
% d- j8 m4 c' q3 F8 Z9 `4 N6 P
你的药物是否会造成重大影响?
9 h) ~, }7 e' d 你给的风险证据是基于什么试验?
3 G4 G" I1 x `/ v+ K, N$ J
多大样本量的试验?
' K( [' ]' _5 z, p. }# f: J# s1 z 数据准确度是多少?
; K' w9 j# l2 f P6 l1 u
可信度够不够?
! Q, H, a, t& I' |6 l' t 缺不缺数据?缺在哪儿?
3 P% `0 D# D& y( y
缺了会有怎样的风险?
F6 o8 v" l) w( v
……
! `: V% o8 Q9 Y; n. E% m( F
在这种“拷问”之下,确实会引起持有人的内心恐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后真正扛起身为持有人的责任,对万千用药者负责。
- S; y# L( m& K( r. P
【实践影响】
( K5 ^8 V0 ?' f. H" b! K9 A
持有者应联合靶向疾病以及患者关注药物的独特风险特征。
% t2 M# ]5 f% Z! N9 p9 @ Z
【延伸阅读】
# t' i& h8 v ~( R1 }
CIOMS VIII 药物警戒信号检测实践
(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医学专员 陈磊)
9 E1 T3 y- c8 e
' ~4 q" e' }. Q3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