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注射剂为中国独创。是我国制药人继承与创新、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 y7 y3 S! c; e* g2 l: s
至1941年百团大战后诞生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柴胡注射液,到现在国内三百多家药企拥有134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一千三百多个不同规格的生产批件,与国外新药开发速度相比,应该说发展迅猛。 + {; W2 y0 \8 C b- X; o. P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程也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争议不断。在1985年版和1990年版《中国药典》中,中药注射剂甚至被彻底删除(此外,从1963年到2010年历版《中国药典》中均有收载)。
, E6 n, y5 Y6 @3 @; l0 ^ ~对中药注射剂争议的最大焦点并不是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而是它的安全性。如果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能够切实得到保证,质量能够稳定,其生命力不容怀疑。
$ w8 g2 c- {2 `从用药安全角度讲,中药注射剂最需要,最有必要控制的,是无菌和不溶性微粒。 2 |1 R4 d& l5 f# o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前研发的无菌药品,均缺乏“无菌标准SAL≤10-6”的要求,亦无灭菌条件F0值的限制。中药注射剂一般采用流通蒸汽灭菌100℃30~60分钟(有些不耐热品种甚至采用15分钟),这并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细菌芽孢。
1 }& p( K1 Q" ?" F而英国药典(1973年)、美国药典(1980增补版)均记载了对灭菌制剂的无菌保证的量化标准:Fo不小于8分钟,即经灭菌后,产品中污染菌存活的概率不大于百万分之一。我国药典迟至2000版才提出这一要求(相差27年)。 6 t2 @& x% D$ Q: ~5 E
有关资料称:统计我国282种中药注射剂作为量化灭菌条件的Fo值,共计9种灭菌条件,灭菌条件符合Fo值≥8药典标准的,仅占1.42%,其余98.58%不符合。因此,现在大多数中药注射剂基本采用的是滤过除菌和无菌生产工艺(以下称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剂),以保证最终产品“无菌”。 + y, r0 T$ a5 @. l; ]' g. O
目前,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剂仍保留了流通蒸汽100℃灭菌这一步。从正面讲,这样可以提升无菌保证水平,但同时也增大了热敏性有效成份破坏、水中不稳定和不溶性微粒析出的“负面”可能性。 / G" u% C* |3 W3 Q$ L
对热敏性有效成份的破坏,就会降低疗效。而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更是会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如肉芽肿,肺炎和水肿,热原样反应,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等近期或远期的瘾患。国内对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引发不良反应的报道相当的常见。因此,加强对流通蒸汽100℃灭菌后的热敏性有效成份检测,严格控制不溶性微粒限量是必须和必要的。
2 J+ ?: a' O% _- V* _$ v本人曾于去年12月25日在论坛里发过一篇《F0<8的小容量注射液如何取样?》的贴子,大多数同行蒲友选择了“对除菌过滤灌装后的前、中、后阶段产品进行标记,然后放置在灭菌柜最冷点,经100℃30分钟热处理后取样检测”这个选项。没有一个人对该贴中的“其它方法(请回贴详述)”做出回复(而这个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同时,在国家药监部门对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剂新版GMP检查中,也只是要求到了这一步。 , O+ h# q, P ?- I2 i/ N
本人曾在国外的技术指导指南文件中看到过灭菌柜不仅要考察冷点,也建议考察热点。因为毕竟有些对热敏感的产品(中药注射液因成份复杂,冷热变化极易导致澄明度不合格,理应属于热敏感药品)灭菌的最热点会影响其质量。只有在灭菌柜最冷点以及最热点均达到设计要求,极限点的数据能表明灭菌是在设计程序可控范围之内,才能为产品灭菌质量保证加上一把“安全锁”。
9 ~$ l2 I. V# b. i) `9 i# b在国内的灭菌工艺的技术要求中,同样提出了在选择灭菌工艺条件时,应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可见异物等指标,全面考察灭菌工艺对注射剂质量(负面)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 如果对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液采用了无菌生产工艺,其实,就应该取消最后一步100℃流通蒸汽灭菌,若是生产过程的无菌控制仍不能达到无菌,必须保留这一步,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无菌生产工艺”。
7 F( A# g# N8 w% U3 X3 G2 P/ u% Z如果保留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液生产工艺中流通蒸汽100℃灭菌这一步,将其视为提高无菌保证的辅助手段,那其成品取样一定要包括最热点取样,有必要对经流通蒸汽100℃灭菌成品中的热敏性有效成份、水中不稳定和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和监控。只有这样,对该步的质量控制才有针对性意义。
( v* ~ Z( H$ O$ W" Z' Z# x1 S即: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剂成品取样,既要对“最冷点”进行取样检验,以证明产品无菌;又应对“最热点”进行取样检验,以证明(即使在温度最高处)产品热敏性有效成份的含量,以及不溶性微粒限度也符合要求。
0 T1 g# k3 W. x, b1 ?+ l1 U另外,本人在这半年中查阅了大量文献中,多篇论文谈及以下问题: 6 w1 J& m: n% ~$ Y. q0 p
“绝大多数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以出现25um不溶性微粒超过药典规定范围最为常见”。 & C% S* K8 V/ O+ d5 Y- B
“中药射剂与输液配伍连用时,随着中药注射剂用量的增加,不溶性微粒必然增加,患者出现热原样输液反应也相应增多。因此,宜采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 " u* p" I( L# n; w2 f0 F
无菌制剂,人命关天! 6 E k# f$ E+ f: s$ E' q2 Y8 B
本人坚定地认为:在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对流通蒸汽100℃灭菌后进行最热点取样,对不溶性微粒限度(包括热敏性有效成份含量)进行检测,有其实际的意义,上级主管部门有必要对此作出明确的要求。而且不仅是在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在医院临床使用环节也有必要进行不溶性微粒的控制(如选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等)。 ; T5 F: j Z" q0 f' ]
作为行业内最基层的工作者,谈这个问题确实有点“不合身份”,总担心给大家留下一个“不自量力”和“哗众取宠”的坏印象,是“匹夫有责”使命感鼓励着我发出了此贴(不论观点对与错)。 7 r4 J& G1 A7 F/ W$ e8 h
借用本人写在给蒲公英论坛两周年的《让我们保持激情》中的一句话:“我们渺小,但行业内能感觉到我们的存在,我们普通,但我们就是我们,有独立的思考,并不盲从。我们身处基层,无力左右行业的发展,但行业在我们的努力下实实在在的前行……” 7 v# O- e" j) }' `2 L I
/ K9 m! M/ f, b4 o& Q! |4 o6 l
注:感谢那些被我引用了文献资料内容的作者,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前期研究,才有了我现在的思考,不论我的观点对与错。 ( ]3 D4 m1 z- t8 d0 ^( X2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