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钻研15版药典意见征询稿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部分,出厂产品们是没一个做微生物限度的,进厂原辅料包材们打擦边球参照着就行,工艺用水则是最大的原辅料,逃不了改版的命运。
1.营养琼脂(NA)改为胰酪大豆胨琼脂(TSA),玫瑰红钠琼脂改为沙氏葡萄糖琼脂(SDA)
传说TSA比NA灵敏很多,众多一部药典的中药会遭殃,反正殃及不到我们这儿,我可不信水中菌在TSA上会大大多于NA。再说环境监测平板早已从NA改成了TSA,这会儿抛弃NA,统一管理TSA,便捷了很多。
SDA替代玫瑰红钠琼脂,窃以为玫瑰红钠的“染色”计数虽然便捷,但这染料很伤菌,薄膜上的菌们都奄奄一息了,对比NA上的菌就活蹦乱跳。
所以换成了SDA,对真菌的供养差不多,点计数难点就难点罢。培养温度小小修改了下,由10版的23-28℃改为20-25℃。若追求管理细节:玫瑰红钠是红色的,SDA与TSA颜色相近,有混淆的风险。
同理干粉的灵敏度检查都得重做。
TSA:需氧菌总数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30-35℃
SDA: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20-25℃
首先小小质疑下,这TSA30-35℃的白念黑曲是不是写错了?能长不?还是说,若是某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只要求“需氧菌计数”,便可以TSA通吃了?
关于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细节修改如下:
待测菌液的由10版的“50-100CFU”改为“小于100CFU”,想必是专家们不得不承认一块90mm平皿中黑曲霉菌的50-100CFU计数实在太难了,于是集体改掉。
计数方式的限制被改没了,10版强制平皿倾注法,现在涂布法也行了,薄膜过滤法不知道行不?呃,我就不自讨苦吃了,涂布最简单~~
灵敏度合格标准由10版的“不小于对照培养基70%”改为“在对照培养基50-200%的范围内”,切,万一那对照培养基的营养远差于被检培养基、结果超过200%怎办?比如某个玫瑰假单胞菌在某进口TSA上是某国产TSA的1000%以上……(众人怒:没见到只需要检 金/大/枯 么? 它们不挑剔营养!)
2.关于微生物限度计数方法的适用性检查
也就是所谓的方法学验证。这套东西对于出厂产品是必须的,可这儿一个出厂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都没,最被药典控制的也就是工艺用水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了,“水”这个东西总不需要做适用性检查的。再接下来就是A产品正准备报批的新工艺中有个半成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终究也不是成品。再往下看,排上号的当属制剂用A级原辅料,氯化钠、两个磷酸盐,产品中控性质的A/N缓冲液、E半成品过滤前、Y料液。最后才是纯进厂检验、纯企业内控的包材微生物限度。
左看右看,也没哪个样品强制适用性检查了。于是排队吧,先搞定无菌检查的那些适用性检查,再折腾你们。
这儿的细节方面就一条:只要求测试的菌液不大于100CFU。比10版50-100CFU要求低(貌似是沾光了MPN法的TSB,人家是液体,100CFU以下就行)。10版还有个坑人的规定说“(薄膜过滤法)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15版的样子是能把菌液直接混样品一起滤,省去冲洗液,多好。
3.计数报告方式
10版:细菌数=NA或玫红平皿中细菌菌落数高的结果,霉菌和酵母菌数=NA或玫红平皿中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高的结果
15版:需氧菌总数=TSA的总菌落数(包括真菌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SDA的总菌落数(包括细菌菌落数)
见鬼,似乎是要求翻倍严格了?
如果某样品,所含菌都是些易养的,同时做这四种平皿:
NA:细菌10,霉菌3
玫红:细菌8,霉菌5
TSA:细菌10,霉菌3
SDA:细菌8,霉菌5
按照10版,结果报15CFU;按照15版,结果报26CFU。
当然,15版也说了,你不满意SDA,你就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好了,比如那个含氯霉素的孟加拉红(传说是00版药典的?)也行的嘛!切,才不上当呢,不选用药典推荐的主流培养基,就是自找死路的说。
好在我们(主要样品)的工艺用水本身菌就不多,原辅料包材的日常水平也远低于内控标准。从严就从严吧,水处理的压力变大,关我啥事~
什么,还有JG、饮用水的微生物限度检查?那是食品标准看管着的,饮用水用NA,JG用计数琼脂。
4.改版定稿后需做的事情
(1)打探TSA与SDA标准培养基的采购情况。
(2)现在开始如果要买NA或玫瑰红钠培养基,切记不可买多了。
(3)灵敏度检查重做。
(4)找个含菌量较多的样品,比如饮用水(某饮用水偷笑:你以为我真的有菌么?),同步试验新旧四种平皿计数,看看结果是否真的翻倍了。
(5)进厂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虽然不强制药典,但跟着药典走总没错的,比如参考取样量。
20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