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市场快讯] 2015年10月11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 发表于 2015-10-11 20:4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日头条】
[size=+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器械监管司公开征求《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意见

2015年10月09日
  为推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附录实施,指导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我司组织起草了《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5年10月20日前将意见和建议反馈我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同时将书面意见和电子版反馈至我司,其他单位或人员的意见可以电子邮件或传真形式报送。  联 系 人:刘欣 白志国
  联系电话:010-83979533  88331479
  传真电话:010-83560730
  联系邮箱:sankema@sina.cn  附件:《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器械监管司
2015年10月09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医疗器械工艺用水质量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docxhttp://www.sda.gov.cn/WS01/CL0779/131313.html


【行业信息】
全球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市场概况
2014年全球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市场达1338亿美元,从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看,该类药物市场仅次于心脑血管用药,成为全球第二大用药领域
神经精神疾病药物是品种繁多的一类药物,涉及600多个适应症,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多发性硬化、抑郁症、焦虑症、癫痫、疼痛等。据IMS Health Analytics link 数据库统计,2014年全球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市场达1338亿美元,从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看,该类药物市场仅次于心脑血管用药,成为全球第二大用药领域,但该类疾病的临床需求却远未满足。2014年多发性硬化治疗药物销售额达200亿美元,销售额排在其后的为抑郁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阿尔兹海默症、躁郁症、焦虑症、癫痫、帕金森综合征及偏头痛,详细数据见图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 2014年全球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销售额Top10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的销售集中在欧美市场,美国作为药品消费大国,2014年该领域药物市场达653亿美元,其次为日本、德国、中国及法国。在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中国该类药物消费的增长率名列第一,较2010年增长了近40亿美元,而法国较2010年却下降了近3亿美元(图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 2014年全球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销售国家地区Top10

国际跨国巨头领衔该领域药物销售,排名前十的公司占据了全球销售额的一半份额,其中辉瑞位居首位,2014年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物销售额达111亿美元,其次为大冢制药、强生、ALLERGAN及诺华。具体数据见图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3 2014年全球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销售公司Top10



FDA植物药研发新指南
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8月14日在网上发布了关于植物药开发计划中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s)的指导原则(草案)
   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于8月14日在网上发布了关于植物药开发计划中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s)的指导原则(草案)。指南同时也发布了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s)以及或同样适用于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s)的推荐规范。对OTC药物专论体系中的植物药信息也提出了规范意见。新的指南是在2004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改进了对植物药的理解,包括修订和新增后期开发和NDA提交。
概况: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与药品管理机构之一,在药品管理上,FDA的每一举措都牵动着世界各国食品与药品管理机构的神经,影响各国药品法规的制订与执行。美国FDA在1996年8月16日开始起草,广泛征求意见,几经易稿,于2000年8月在网上发布了《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草案,接着又在该草案内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 共改动了103处,2004年6月9日FDA正式发布了《植物药新药研究指南》 (Guidance for Industry Botanical Drug Products),该《指南》对美国植物制品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引起世界各国植物药管理法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中国的中药与植物药企业的新药研发、进入国际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在8月14日发布了中心关于植物药开发计划中提交新药申请(NDAs)的指南(修订草案),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这是该指南相隔11年后的首次更新。新指南(修订草案)特别对指南标题进行了改动,将2004年版指南英文标题:Guidance for Industry Botanical Drug Products改为新指南的 Botanical Drug Development Guidance for Industry,重点从产品监管转向研发监管,突出了对植物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全程监管。同时也发布了提交试验用新药申请(INDs)以及或同样适用于生物制剂许可申请(BLAs)的推荐规范。OTC药物专论体系中的植物药信息也提出了规范。新指南是在2004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进了植物药的理解,包括修订和新增后期开发和NDA提交。新指南共分七个部分内容,包括简介(INTRODUCTION)、背景(BACKGROUND)、一般管理办法(GENERAL REGULATORY APPROACHES)、植物药研发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BOTANICAL DRUG DEVELOPMENT UNDER INDS)、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申请(INDS FOR PHASE 1 AND PHASE 2 CLINICAL STUDIES)、III期临床研究申请(INDS FOR PHASE 3 CLINICAL STUDIES)。
由于植物药的独特,FDA有一套区别于非植物药的监管政策,单独监管政策主要表现在临床试验要求标准的宽松。FDA将植物药定义为“材料源自植物、藻类、大型真菌类,或这些的组合的产品”。新指南特别列出了:植物药在OTC专论体系下的上市申请;植物药在NDAs下的上市申请;在INDs下的植物药开发;在INDs下的临床I、II、III研究;以及植物药产品的NDAs。
美国是个新兴的国家,本身没有什么传统医学,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持非常谨慎的态度。FDA植物药指南阐述植物药是指根据《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作为食品、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管理的植物、藻类、大型真菌和这类的组合。我们看到美国FDA接受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并不接受中医理论。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品,才是名副其实的中药。美国FDA及其《指南》承认了植物药属于药品,但他们所认可的仅是植物药,而不是中药。这说明FDA并不承认中医药理论体系,事实上他们也不懂或也不甚了解甚至是不愿了解。
FDA在对待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问题,对于植物药也不例外,而且比起全身用药(如口服制剂),局部用植物药会更容易获得批准。根据美国的法律法规,中药在美国上市有四种途径:
中药作为普通食品:应是口服产品,主要体现其味、香或营养价值;
中药作为化妆品:应是外用产品,主要体现其清洁、美容或改变外貌价值;
中药作为膳食补充品:应是口服产品,该产品所含成分预防疾病的功效已获得公认,或该物质具有改善人体结构或功能,且符合法规中有关膳食补充剂的定义;
中药作为新药:应具有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功效,可提出临床试验申请,如果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符合上市要求,可提出上市申请。
近年来FDA一直鼓励支持植物药开发,不过到目前为止,FDA批准的植物药数量极少。2006年10月30日,FDA批准了绿茶提取物Veregen,用于治疗18岁和以上免疫受损患者的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属于外用药。然后直到2012年12月31日,FDA才批准第二个植物药,巴豆提取物Fulyzaq,用于治疗艾滋相关性腹泻,这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例口服植物药。目前,中国有多个中药品种在FDA申请INDs,进度最快的品种已经进入了III期临床。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北大维信的血脂康、上海现代中药的扶正化瘀片等。

nature:止痛剂药物研发面临安慰剂效应窘境

2015年10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制药公司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越来越难从临床试验中发现新的止痛药物,然而原因并不在于药物本身的质量下降。一项临床一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实验结果也变得越来越好,因此难以证明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由于药物作用而非安慰剂效应。

这一安慰剂效应的严重性是由加拿大的研究者们从美国的一项临床试验中调查得出的,该研究由加拿大McGill大学的痛觉遗传学家Jeffrey Mogil领导。他们发现在这一临床试验中,安慰剂效应产生的治疗效果几乎与药物治疗达到的效果相当。

之前的抗抑郁药物与抗精神疾病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就已经发现了强烈的安慰剂效应,这引发了学界对于止痛药物临床试验中是否存在安慰剂效应的热烈讨论。为了研究清楚这一问题,Mogil等人检查了从1990年到2013年间的84项慢性神经疼痛的临床试验结果。

根据疼痛等级分类,接受试验的药物对疼痛症状的缓解效果在23年间几乎未有增长。但安慰剂效应却不断提高。1996年,研究者们发现药物治疗效果比安慰剂处理高27%,然而到2013年,他们发现这一差别缩小到9%。而这一现象仅仅发生在美国境内的临床试验,欧洲,亚洲等国家的临床试验都没有出现这一现象。

这一结果可以说明为何制药公司越来越难从试验中得到令人满意的止痛药物了。来自意大利Turin大学的神经学家Fabrizio Benedetti教授指出最近十年用于治疗癌症带来的神经疼痛临床试验均未成功。

关于安慰剂效应近景发生在美国境内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广告对消费者的冲击带来的夸大影响。这些广告提高了患者对于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期,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安慰剂效应。

Mogil等人的数据改变了长久以来界内进行临床试验的基本假设,即安慰剂对照。一般来说鉴定一类药物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比较它与安慰剂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否有显著差异。然而,Mogil等人发现即使近些年来安慰剂效应不断增长,而药物的治疗效果却未见增加。

他们认为安慰剂与药物反应并不是严格的相关。Mogil认为从分子机制上来讲安慰剂与药物在治疗患者痛觉反应上时一致的,即都是通过释放脑部的内啡肽实现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安慰剂效应掩盖了药物的实际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许多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认为他们服用的是真正的药物,因此也会通过神经调控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痛觉反应"。

制药公司对此的解决方式在于选择更好的对照组药剂来代替安慰剂进行实验。或者将临床试验的规模缩小,降低人们的预期。然而最佳的颁发仍是寻找更加有效的药物。

另外,Mogil认为也应该探究安慰剂效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如果成功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到治疗疼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生物谷Bioon.com)



FDA推简略新药申请新政 仿制药审批或加速在即

2015年10月10日/生物谷BIOON/ --随着生物药专利悬崖的到来,仿制药产业的崛起将势不可挡。这也意味着医药审批部门将面临着巨大的仿制药审批压力。最近,美国FDA宣布将调整其简略新药审批制度,规定今后仿制药制造者将无需提交最终打印标签(final printed labeling, FPL),即可进行相关审批。

FDA下属的仿制药办公室(Office of Generic Drugs, OGD)官员表示这一新政意在保证公众健康的前提下,精简仿制药审批的繁琐步骤。这意味着今后在简略新药审批的过程中,药物开发者只需要提供标签草图(draft labeling)即可。不过,FDA同时强调药物开发者提供的这些标签文件必须满足其他相关规定。

在此之前,FDA要求必须提供FPL的原因是这些标签能够准确反映其颜色、尺寸以及标签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但是随着FDA药物申请程序的不断改善,特别是电子申请的普及,FDA官员认为可以使用电子版的标签草图来审核其是否能够在药物标签上反映出必要的生产信息以完成审批。

仿制药在剂型,剂量,服用方式,质量,性能特征和用途方法都是和原创药物相当的。仿制药申请被称为"简略申请",是因为它们基本上不需要临床前资料(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人体实验)来建立安全性的有效性。简略新药申请(ANDA)所包括的资料被交至FDA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所属的仿制药办公室,用于仿制药的评审和最终批准。一旦批准,则申请者可以生产和销售该仿制药以向美国公众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替代品。所有被批准的药品,包括原创药和仿制药都列在FDA的具有相当疗效评估的已批准药品(橙皮书)上。

原文链接:

FDA to Approve ANDAs on the Basis of Draft Labeling

2015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达1571.5亿元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8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820.9亿元,同比增长9%,利润总额为1571.5亿元,同比增长13.2%。

近年来,受益于医保覆盖迅速扩大、政府财政性投入大幅提高,医药制造业收入取得高速增长,一度达到30%左右,从2011年之后开始放缓,增速回落到10%-20%的区间,而今年增速回到了9%,2015年也是招标大年,医药企业难逃降价风险,行业增速也在继续放缓。但是医药制造业利润是比较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啦,医药制造业依旧平稳持续发展。(生物谷Bioon.com)



海正药业最近有点烦:被FDA警示 高管相继离职来源:经济参考报

被“救命稻草”海正辉瑞搞得焦头烂额的海正药业,最近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出警示函——15个原料药暂不能进入美国市场。这让业绩本已大幅缩水的海正药业面临更大考验。

9月1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海正药业下属台州工厂发出原料药进口警示函,称2015年3月2日至7日在对台州工厂的原料药检查中发现实验室数据完整性方面的不足。根据警示函,自该警示函出具之日起至整改获得FDA确认期间,在海正药业台州工厂现有准许进入美国市场的29个原料药品种中,阿卡波糖等15个原料药品种将暂时不能进入美国市场。

海正药业是国内知名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也是原料药出口的标杆企业,其原料药业务收入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50%以上。一位接近辉瑞制药的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进口警示在一段时间内将对海正药业原料药出口造成影响,也让今年业绩已然不佳的海正药业雪上加霜。海正辉瑞内部已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和分歧,海正辉瑞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不足就是一个重大信号。

据海正药业中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亿元,同比下降5.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5.63万元,同比下降78.33%。其中,被列入进口警示的15个原料药2014年度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1.9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1.98%;销售毛利为1.15亿元,占公司毛利比例为3.41%;预计影响2015年9-12月销售收入7240.57万元,销售毛利4743.61万元。

海正药业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于,辉瑞制药海外原料药工厂设备陈旧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导致控股子公司海正辉瑞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不足、销售收入减少。

2012年9月,海正药业与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合资组建了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该合资企业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开发、生产和推广包括品牌仿制药在内的专利到期药物。海正辉瑞总投资2.9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和辉瑞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专利到期药物包括品牌仿制药,代表了全球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在中国品牌仿制药占本土药品市场份额的70%。

“海正辉瑞是海正药业全部的赌注,可以说是救命稻草。如果海正辉瑞业绩不好,对海正药业压力很大。另外,特治星辉瑞不能供货,海正也没有好的办法制约。”上述业内人士说,辉瑞制药内部对投资海正药业也出现了分歧。

据悉,今年6月份,海正辉瑞的CEO肖卫红、CFO、销售副总裁等相继辞职。肖卫红在辉瑞制药有过8年人力资源工作经历并曾任多元化事业部总经理。他认为,海正辉瑞有两大战略,即本土化与国际化。就前者而言,海正的迅速崛起以及辉瑞在中国的开疆拓土均与本土化息息相关。按照肖卫红的目标,海正辉瑞到2020年将实现营收超20亿美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95%的三甲医院、90%的二级医院和75%的一级医院。此外,海正辉瑞在借力海正品牌实现更好本土化的同时,也将借助辉瑞在研发、生产、销售上的全球经验,实现海正辉瑞制剂产品的国际化。

但是,肖卫红的理想实现起来有点难。2013年,海正辉瑞实现营收43.19亿元人民币。2014年,海正辉瑞实现销售收入49.51亿元,净利润5.11亿元。可2015年上半年,海正辉瑞业绩出现大幅缩水,仅实现营收14.54亿元,净利1.33亿元。

肖卫红的继任者是圣犹达医疗用品公司原中国区总裁蒋世东,他是辉瑞制药的元老级人物,曾经在辉瑞中国公司、海外公司工作过22年。海正药业今年年初设定2015年度拟定的经营目标为主营业务收入(合并数)100亿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合并数)2.77亿元,较2014年下降10%。但现在已将2015年度经营目标调整为:主营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5%-10%,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合并数)较去年同期下降80%-100%。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进口警示函,与最近国家食药总局开展的调查药企药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是否有关联?一位业内人士说,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可能没有关系。美国方面发现的是实验室数据完整性方面的不足,并未称数据造假。

互联网药品交易牌照已颁460张
来源:京报集团/刘亚力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获批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证共460张,今年1至9月审批通过160张。从去年5月至今年9月30日,通过审批的交易证数量占总量的61.3%。

据了解,互联网药品交易A证为第三方交易平台,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国共有19张;互联网药品交易B证,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共有99张;互联网药品交易C证,是企业面对消费者的交易平台,共有342张,有效牌照为340张,两张牌照已过期。

根据天猫医药馆数据魔方的数据,截至9月28日,在非处方药/医疗器械/计生用品这一类目中,卖家数量为287家,而在非处方药类目中,卖家数量为205家。以此推算,获得医药电商C证企业中,有60%左右的企业在天猫医药馆开设旗舰店。医药电商行业发展令人瞩目,然而,德开大药房董事长柏煜表示,月营业额达到100万元的网上药店只有30多家。取得网上交易服务资格证意味着组建团队、物流、选品类、运营等一系列的筹划和支出,网上药店运营门槛较高,小企业很难承担。

“有相当一部分网上药店的老板缺乏互联网思维,拿到C证后不知道如何运营。而目前运营好的网上药店已经获得了融资。网上药店呈两极分化之势。”药房培训网总裁陈红彦表示,先入行的企业有先发优势,对于目前已拿证但尚未入局的企业而言,也许面临还未入局已经出局的尴尬境地。


百时美施贵宝涉嫌在华行贿遭指控 外资药企在华习惯走捷径?
来源:华夏时报/张杰


继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之后,又一家外资医药巨头在华行贿因遭处罚浮出水面。

北京时间10月6日凌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在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药企百时美施贵宝同意支付超过1400万美元,以和解有关该公司涉嫌在华行贿的指控。

裁员风波还未尘埃落定,百时美施贵宝再次陷入因行贿遭遇高额处罚的漩涡,百时美施贵宝到底是怎样行贿的,与此前葛兰素史克的行贿方式有什么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行贿风波目前既然已经以处罚的方式和解,但为何此时才被媒体曝出?

1400万美元和解

处于裁员官司关键时刻的百时美施贵宝,因遭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高额处罚而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10月6日凌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最新消息宣布,在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同意支付超过1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900万元),以和解有关其涉嫌在华行贿的指控。

公开资料显示,施贵宝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也是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1982年,该公司即与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总投资额已达6628万美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百时美施贵宝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向国有医院的医疗保健工作者行贿,并从对这些医院的处方药销售中获得超过1100万美元的利润,从而违反了美国《反海外腐败法》。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公司的销售代表以现金、珠宝及其他礼物、饮食、旅游、娱乐以及为会议提供赞助等形式向中国国有医院的医生行贿,然后将这些贿赂记录为合法的业务开支。对比此前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两家企业的行为如出一辙。

一位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直言,其实,此前在葛兰素史克行贿案件被查出之后,就有媒体曝出百时美施贵宝曾涉嫌行贿事件,此后便没有了消息。

另一位接近施贵宝的人士对记者直言,在葛兰素史克事件发生后,百时美施贵宝总部认为中国区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因而采取了大规模的特别是针对销售人员的裁员措施。

“GSK事件发生后,施贵宝内部对合规性的要求很紧,因为美国总部觉得中国区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有些销售人员的行为并不好控制。” 另一位了解施贵宝的知情人士向也向记者证实。

10月9日,记者致电百时美施贵宝对外公开的官方电话确认该事,该电话一直处于忙线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并没有接到百时美施贵宝关于该事件的回应。

变相压缩在华业务

“百时美施贵宝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药企,且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一直以来表现很好,特别是专利药品一直都是施贵宝的核心业务、支撑性业务。然而葛兰素史克事件后却频频举动反常。”一位长期关注百时美的人士对记者直言,先是宣布出售糖尿病业务板块,而后又高调裁员。

2013年12月18日,距葛兰素史克事件曝出后的近两个月时间,施贵宝就急匆匆宣布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将其与阿斯利康糖尿病联盟中的份额出售给阿斯利康。

根据当时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糖尿病药物销售达442亿美元,另外,中国糖尿病人群已达9200万,而糖尿病前期及有高危致病因素的亚健康人群更达3亿,面对糖尿病这一庞大市场,记者查找相关数据发现,2013年,施贵宝旗下的五大糖尿病药物在其中占了16亿美元的销售额,接近全公司销售总额的10%。

记者通过施贵宝的官方网站发现,目前在糖尿病领域,施贵宝仅保有格华止这一糖尿病药物。百时美施贵宝今年二季报业绩全球销售额同比下降4%至39亿美元,净利润从去年的5.36亿美元滑落至3.33亿美元,大幅下滑37.8%。

“以出售的方式变相压缩中国市场的业务是第一步,为了尽力缩小中国市场最具潜力的业务,施贵宝百时美当时还实施了大批裁员的整合策略。”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

实际上,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对其影响不容小觑。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葛兰素史克事件发生后,对百时美的影响很大,公司当时也有些后怕,随后他们以中国市场部门进行调整为由头进行裁员,其目的是尽快缩小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部门,明哲保身。

相关资料显示,从2014年11月开始,百时美施贵宝在中国启动了对旗下医药代表团队的大规模裁员,中美施贵宝的约十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辞退,加上基层一线的医药代表裁员名单,总离职人数近千人。

据了解,此番裁员历时数月,多轮裁员几乎涉及所有的事业部。至今百时美施贵宝相关员工还与公司打着官司。

但记者注意到,虽然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裁员近千人,但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怎样转型、怎样调整架构至今并没有对外宣布,不由得让国内媒体对施贵宝的刻意强行转型产生怀疑。

当时就有多位业内人士猜测说,施贵宝在销售团队上的“大手术”也与当前的医药行业政策环境相关。自从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曝出贿赂丑闻以来,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受到调查,一年多以来,监管部门对医药代表贿赂的打击力度并未减弱,导致外资、内资医药企业纷纷大幅度减少产品推介会,推广活动变得更为隐秘:“医药代表”这个外资企业的“舶来品”在中国市场上日益成为一个敏感的职业。

一位资深医药行业营销负责人说,一些国外公司正在考虑今后是否将销售委托给第三方公司去做,自己只做生产、研发、技术支持以及学术讨论,这样以后再出现贿赂事件跟自己没关系。

此次百时美在美国因行贿事件被处以罚款之后,中国政府部门是否会再度介入并深入调查?10月9日,记者多次致电此前承办葛兰素史克事件的公安部相关部门,不过截至发稿时,该部门对外公开电话无人接听。对此,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ramble 发表于 2015-10-12 09:09:5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chuntianyang 发表于 2015-10-11 23:51:1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药群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这个栏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朵朵7 发表于 2015-10-11 22:43:25 | 只看该作者
每天三分钟,了解好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朵朵7 发表于 2015-10-11 22:43:12 | 只看该作者
每天三分钟,了解好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fxzxp 发表于 2015-10-11 22:03: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施贵宝事件已经发酵一段时间了,影响日益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哈雷 发表于 2015-10-11 21:11: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9-27 11:24 PM , Processed in 0.108647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