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肖卫红先生向母公司赠予首盒投产药品
中国制造 国际水准
海正辉瑞富阳生产基地于今年5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GMP认证,并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GMP培训基地。作为(GMP)培训基地,富阳生产基地将为新版GMP认证检查员提供实习场地,成为药监管理部门与药品生产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平台,并为政府制定有关药品质量标准政策等方面提供信息和支持。
生产基地筹建过程中,海正药业在基地、厂房、设备等硬件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生产设备均来自全球领先的一流品牌,如Bosch、GEA、Uhlmaan、IMA、Fette等。基于良好的硬件条件的同时,富阳生产基地的质量管理还遵循了辉瑞全球质量体系标准(PQS)。PQS标准是全球医药生产领域的最高标准,达到PQS标准,就意味着该生产基地已具备供应全球市场的水平。
在生产技术层面,该生产基地的配置水准非常高,如注射剂生产线可实现IPC装量自动调节系统、ALUS冻干机自动进出料系统、自动在线清洗、在线灭菌、在线连续环境监测等先进技术,真正全面实现自动化高效率生产。同时,在设计层面实现了尽量减少人员干预的新理念,如无菌产品生产车间采用全隔离技术,在线自动装量检测技术等,可以大幅降低因人员差错引起的质量风险。其中,无菌隔离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今后,海正辉瑞富阳生产基地每年都会接受辉瑞全球质量部门的全面审计,并将在无菌技术、缓控释技术、PAT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的发展方面与辉瑞保持同步,以辉瑞全球质量体系标准为中国市场及全球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品牌非专利药。
立足中国 放眼全球
两年前,海正辉瑞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立足中国,进军全球”的国际化发展规划,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品牌非专利药支持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和提高中国制药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提升制剂工艺技术,促进中国成品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并为中国制药企业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做出贡献。
截至日前,海正辉瑞富阳生产基地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已有多个产品向美国FDA递交了ANDA(仿制药申请),在近期也将会迎来FDA的现场认证审查,这将意味着海正辉瑞国际化进程很快会有实质性推进。
海正辉瑞首席执行官肖卫红先生对此表示,海正辉瑞国际化生产基地的正式投产,是为实现公司“满足最广大民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这一使命而迈出的重要且意义深远的一步。同时,质量源于设计,好品质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也是设计出来的。公司下一步将在不断完善富阳生产基地的同时,加速自主研发体系的建设,依靠两家母公司雄厚的研发资源、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先进的研发体系,尽快建立并提升高端非专利药品研发水准,为公司长远的发展夯实基础。
据介绍,此次投产的海正辉瑞富阳生产基地可同时生产片剂、硬胶囊剂、抗肿瘤药冻干粉针剂、抗肿瘤药小容量注射剂、培南粉针剂等产品。预计抗肿瘤药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瓶、培南粉针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瓶、口服制剂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5亿片/粒。
市场定位中段城市 发扬辉瑞学术优势
海正辉瑞高层领导接受媒体访问
在新闻发布会上,丁香园小编针对海正辉瑞未来的学术营销策略采访了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全国市场&战略与业务发展副总裁张和平先生。张和平先生提到,在过去,外企基本将市场定位于一二线城市,而国企习惯于在六七线城市等更基层的市场运作。三线~五线城市始终处于外企下不来,国企上不去的地位。海正辉瑞希望用优质优价的国产品牌非专利药打开中段城市市场,为医患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同时,张和平先生还说,海正辉瑞的母公司辉瑞拥有强大的学术营销实力,拥有非常多的平台可以满足医生的学术需求,海正辉瑞会继续发扬辉瑞的学术优势,同时,会立足本土,更创新地搭建一些学术平台,帮助医生了解和掌握药品特性和应用。
关于海正辉瑞有限公司
2012年5月18日,在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海正药业及全资子公司海正杭州公司与美国辉瑞公司子公司辉瑞卢森堡公司正式签订《合资经营协议》。
2012年9月13日,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海正辉瑞是一家独立运营从事品牌非专利药的研发、生产、营销的中外合资制药公司,其中中资海正占股51%,外资辉瑞占股49%,是实质意义上的中国本土企业控股的合资有限公司。
海正辉瑞是迄今为止中美量过在制药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总投资2.95亿美元,注册资本2.5亿美元。生产基地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耗资15亿人民币建设的包括口服制剂、冻干制剂等6条国际先进的生产线,产品覆盖肿瘤、抗生素、心血管、糖尿病、激素、精神、免疫移植等多个领域。
自2013年起步,海正辉瑞就已拥有80余种产品,其中母公司辉瑞注入7个产品,海正注入70余个产品。此后还将有其他新产品陆续上市。
海正辉瑞商业运营中心位于上海,已于2013年初开始实现销售,截至2014年一季度公司已拥有员工2000余人。运营第一年(指2013财年)实现营收43.19亿人民币。预计至2020年销售网络将覆盖全国95%的三甲医院,90%的二级医院和75%的一级医院。同时遵循其国际化发展战略,还计划将出口产品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星跨界“从医” 打通生物仿制药降价路生意社2014年05月29日讯 三星手机卖得好,不如跨界从事生物制药业“钱景好” 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最近宣称,将在今后几年中向生物制药领域投资至少20亿美元,并期望成为世界领先的生物仿制药公司。据悉,三星将于2016年在欧洲出售仿制安进(Amgen)公司的关节炎药物Enbrel,于2017年出售仿制强生公司的自体免疫药物。 三星旗下的三星生物制药公司目前共约800名员工,是韩国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三星生物制剂与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巨擘百健艾迪(BiogenIdecInc.)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从事生物仿制药研发,正在研发的仿制药还包括罗氏的赫赛汀(乳腺癌治疗药物)以及赛诺菲的来得时(糖尿病药物)。 三星电子在生物仿制药领域扩张,面临众多竞争对手 业内人士分析,三星在生物仿制药领域大步扩张,依然面临辉瑞、安进等大型制药公司的竞争和市场尚不成熟的不利局面;尽管欧洲、日本等国允许仿制药出售,但美国尚未出台具体规定,也未批准任何此类仿制生物药销售。 尽管“钱景”不明,三星集团还是坚定不移的往生物仿制药领域砸钱,其中原因,既有三星电子市场日趋饱和、移动电子产品利润渐趋颓势,也看到未来五年间数十个世界级生物药将失去专利保护的可乘之机。 生物仿制药是指与生物专利药“高度相似”的生物制品,其非活性成分与被仿药可能有微小差别,但在安全性、纯度和效力上并无实际差异。一般认为,生物仿制药有望以专利药10%到30%的折扣价格出售,有利于更多患者在重大疾病方面获得治疗机会。 根据英国知名行业分析公司Datamonitor研究显示,到2015年前,将有30多个品牌生物药失去专利保护让出市场独占权,这些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达500亿至600亿美元,为生物仿制药的上市销售提供了巨大空间。对此,欧美日韩等已经相继出台政策,鼓励产业发展。 三星开发生物仿制药市场,带动全球生物药价格体系下滑 2006年欧盟药品评审委员会(EMA)批准了山德士的重组人生长激素(Omnitrope)上市,这是欧洲第一个生物仿制药出现。欧盟还制定了全球最早、最完善的生物仿制药研制、审批、生产和监管的法律框架,得到印度、韩国等国采纳。 韩国利用三星公司准备打开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将以大折扣推出生物仿制药。印度则侧重与国际巨头合作,比如为了在大量抗糖尿病药物失去专利保护时控制胰岛素市场,印度博枞公司与辉瑞公司合作,生产的胰岛素模拟产品(重组人胰岛素、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已经在印度上市。 在这些背景下,熟悉我国生物药品价格现状的人士认为,三星瞄准生物仿制药这一市场机遇大举入市,不仅抢夺利润丰厚的蛋糕,也将带动全球生物药品价格体系逐渐下滑,这对于降低药价、缓解看病贵有积极作用。 电子巨头向未来市场转型三星“从医”由来已久 其实,三星电子“从医”资历,并非从这次投资开始。早在2009年,韩国知识经济部长官李允镐就宣布,三星电子决定在今后五年内向生物仿制药物领域投资25亿元人民币,以建立9种以上生物仿制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 三星电子不仅是韩国最大的企业,世界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也生产储存芯片、平面电视等高端电子产品。目前更致力于医药器材、生物制药、电动车电池、太阳能板、发光二极管等五项“新增长产业”研发。 在电子巨头向未来市场转型方面,美国苹果公司正招聘医疗设备方面技术人才,研发多款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而三星高级副总裁Han-KilYoon也在5月初宣称,三星公司年内将推出一款基于Android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 可穿戴心脏检测仪、可穿戴血糖仪、可穿戴脉搏监测器、环境污染监测口罩等医疗类产品,和以儿童定位手环、老人紧急呼叫产品为代表的安全类产品,有望在2014年迎来爆发性增长。因此,三星跨界“从医”,“钱景”依然可期。 但是好事多磨。5月10日晚,三星电子总裁李健熙突发心肌梗塞并引发心力衰竭而入院接受治疗。此事正值三星电子核心的移动业务增长放缓之际,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出现3年多来的首次下滑。他的健康状况,引起外界对三星乃至整个韩国经济的担忧。 据朝鲜日报中文网报道,李健熙现年72岁,上世纪90年代曾在美国接受了肺部淋巴癌手术,虽然被彻底根治,但却患上了并发的肺水肿。除此之外,李健熙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据报道,李健熙45岁的独子、三星电子副总裁李在镕,作为接班人已接受多年培养,有可能接替父亲职位。李在镕现在是三星领导层内部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代表性人物,应该有能力带领三星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走得更快更好。
英国对葛兰素史克展开刑事调查 涉及在中国行贿问题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哲):世界最大制药公司之一的葛兰素史克日前证实,英国打击严重欺诈行为办公室已经开始对这家公司展开刑事调查,主要涉及在中国行贿等问题。
葛兰素史克公司发言人发表的一项声明证实了这一进展。声明说,这家公司将会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进行经营,也会与打击严重欺诈行为办公室充分合作。打击欺诈行为办公室也证实,已经对葛兰素史克以及下属公司展开了刑事调查。在这一案件中,爆料人向他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他们欢迎掌握了内部信息的人向他们提供与本案及其他案件有关的材料,可以通过安全保密的渠道与他们取得联系。
受这一消息影响,伦敦证交所葛兰素史克股票价格连续两天下跌了1.5%以上,市值跌去22亿英镑。在纽约证交所,公司股份下跌了1.89%。自去年爆出行贿丑闻之后,公司股价已经下跌了10%。但有关的评级机构仍然推荐买入这支股票,理由是与其他制药公司相比,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盈利和分红能力较强。
英国媒体报道说,近几个月以来,葛兰素史克公司在中国、波兰、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等地连续遭到指控,认为他们涉嫌向医生和医院官员行贿,推销自己的药品。本月初,中国司法机关认定公司高管马克锐逼迫自己的销售团队行贿,获取了几十亿人民币的非法收入。马克锐和其他两名高管还在北京和上海向政府官员行贿。揭开本公司黑幕的职员威斯聂威斯基今年4月证实,驻波兰的公司代表也向医生行贿,换取更多地销售药品。还有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公司医药代表说,他们以讲座费的形式向医生支付费用,但这些讲座从来没有发生过,换取的就是医生开出的更多处方。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说,有关的刑事调查牵扯到11名医生和1名公司地区经理。如果有关的指控得到证实,就说明葛兰素史克公司同时违反了英国和美国的有关法律,也就是说两国的司法机关都可以对这家公司提出诉讼。
根据英国2010年制定的反贿赂法案,打击严重欺诈行为办公室有权对发生在国内及海外的腐败行为进行调查。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如果公司能够证明他们在察觉到违法行为之后,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并向打击严重欺诈行为办公室备案,就能够免于受到法律惩罚。去年葛兰素史克公司曾经发表声明说,发生在中国的行贿行为是一种耻辱。在对有关行为进行调查之时,公司坚持认为这些行贿行为都是孤立的,并不存在系统性的违法。但英国媒体指出,早在2年前,葛兰素史克公司就因为贿赂医生等违法行为在美国被处以20亿美元的罚款。公司高层当时曾承诺要在全公司上下进行彻底检查,避免再次出现这种不可接受的错误。事实证明,葛兰素史克公司并没有想认真解决这一问题,导致事态不断发展,出现了四处起火的局面。究竟这家公司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还要等到打击欺诈行为办公室的调查结束之后才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