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生物学习体会 微生物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7-6-7 09:0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当中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微生物你收获哪些心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生物学习体会,欢迎阅读。
篇1:微生物学习体会
本次为期一周的实验课,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酸乳中的各种微生物和丰富的微生物的世界。正如我们所知,微生物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或好或坏的影响。只有当我们能真正的了解这些微生物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与它们和谐共处。
这次酸乳中微生物检验实验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的锻炼,从最开始实验课题的选取,实验材料的寻找,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到最后实验报告的完善,一切都是我们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说这次大型实验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
当然在这次实验也暴露出了我们很多的问题。实验前我们准备的资料不充分,导致了我们实验开始时就手忙脚乱,实验用的原料比例我们都没能很好的把握。不过随后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还是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实验中我们先对培养基进行了制备,后来我们计量了菌落的总数并加以分析辨别。并对主要的菌种大肠杆菌、霉菌、酵母菌、致病菌,乳酸菌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本次实验我们忙中有乐,十分的开心。
这次实验还增强了我们小组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我们小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的实验完成的很快。而且也使我们每个人的动手能力的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实验中其他组做的实验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思路比较阻塞的时候,大家相互帮助,给了我们很多恳切实用的建议。并且在不懂的地方老师也耐心细致的给予了我们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段实验时光让我觉得大家就是一个完美的大家庭,很好的团结在了一起。可以说这次实验不光对于我自己,对于我们整个班级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感觉我们的大家庭变得更加融合,更有凝聚力了。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实验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们在实验中也存在着很多错误并且也走了不少弯路。这给我们的警示是,在科研过程中要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实验前做好周密的计划,预想到各种状况,避免错误的出现。这样才能更好完美的完成各自的任务。
对于这次实验我有一些建议,我觉得实验中应该进行多种产品的对比和比较,在进行活性检验时应当设置空白对照。这样实验会更加严谨,我们分析的数据也会更准确,而且我觉得还可以放映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食品行业并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确定实验的主流方向,使实验更接近现实工业生产。我觉得通过这些我们会更有针对性的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并给出比较合理的处理手段和实现方式。
最后我还是很感谢这次实验,因为我们获得了这样一次机会,一个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我们相信我们能行,相信自己会把实验任务完成的很出色。我希望这样的实验能不断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微生物,了解我们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
篇2:微生物学习体会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在开始微生物实验之前我是以为这个实验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满意,很明显。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
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
篇3:微生物学习体会
的科学依据之一,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起着监督、预防、评价等作用。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企业中食品加工环境、食品卫生环境的优劣,能够对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价。食品微生物是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微生物与食品的储藏、运输、加工、制造过程紧密相连。一方面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制造发酵食品;另一方面是防止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保证食品安全。
本次为期18天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学习,使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检验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启发与提高,借此机会要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大力支持!
此次学习分为二个阶段,一是理论学习阶段, 2015年10月25日-11月4日于自治区质监局培训中心学习微生物检测技术理论知识。二是实习阶段,11月5日-11月13日于自治区质监局检测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检验食品中的常规菌与致病菌。
一、 理论学习。
1、食品卫生学的意义;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霉菌,酵母菌等常见致病微生物的鉴别、分型与检测技术;食源性微生物的分类与分布;食品内外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食品传播性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食品腐败的鉴评、监控;细菌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等。使我们掌握了更多食品微生物的基本原理、新的检测技能和方法以及食品质量的控制等。可使我们今后的工作更加精益求精,也为致病菌的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读了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百姓健康,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对食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标准也从卫生方面上升到安全层面,确保了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食品企业的微生物安全是关乎到千万百姓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我们检验员要有较高素质,不但应具有很好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授课老师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各种食品中的各种微生物和丰富的微观世界。通过幻灯片向我们展示了随处可见的食品都与哪些微生物有关及腐败食品因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实例与数据。通过鲜明的图片与生动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食品微生物的重要性,在感慨微生物的强大作用之余,深切的体会到了食品企业不仅要生产出好的食品,更要生产出更好、更优质的食品。
二、实习阶段。
1、学习了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杀菌技术;完成了送检食品及抽检食品中各种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分型与鉴定;微生物观察及分析;学习了菌种保藏与遗传育种技术;完成了各种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2、借鉴了各种试剂的配制、使用记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记录;实验室与操作器具的消毒记录等,以完善我单位的各项记录。可参考致病菌的初筛可用快速检测试纸片及初步证实实验同步进行;对于已被证实的菌种可使用VITEK或PCR技术与下一步的生化实验同步进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检出效率及准确率。
3、了解了实验前后的有效处理。前处理:玻化器皿的洗涤可使用超声波清洗机;洗涤后的试管摆放可使用高压筐层层堆叠,然后立起的方式;分装液体可使用分液器;实验过程中可实验移液枪;锥形瓶塞可使用橡皮筋封口等,从而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培养基要求115℃灭菌的,需提前将试管于121℃高压锅内灭菌,以保证管内细菌完全灭活。后处理:必须将已发酵或者已长菌的容器用独立高压菌锅灭菌后才可洗涤。加强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4、经过证实,我单位曾一直使用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有误:1)没有证实实验。我单位大肠菌群的检测一直采用的是GB 4789.3-2010的检验方法,LST初发酵后便查MPN表报出检出值,违背了大肠菌群的国标检验三步法的规定(初发酵、复发酵和证实实验)。规定中第一步LST发酵实验是样品的发酵结果,不是纯菌发酵实验,所以初发酵阳性管经过后两步有可能成为阴性。大量检验数据证明,食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程序的符合率、初发酵与证实实验相差很大,不同食品三步法的符合情况也不一致。只做一步初发酵,误差是比较大的,这样会有相当部分的合格样品被作为不合格样品处理。我单位必须加以重视,避免经济损失。2)套用的国家标准有误。根据我单位产品的微生物技术检测要求,应采取GB 4789.3-2003的检测方法。初发酵: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分离培养: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证实实验: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于乳糖发酵管继续培养并观察产气情况,同时做革兰氏染色证实;查MPN表,报出检出值。
此次学习与实习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谓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而且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这些对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必将起到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克服不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篇4:微生物学习体会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属限选课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重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良好技术人才,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因此课堂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图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效果。 还应注意介绍国内外研究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和新进展,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教学内容。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他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篇5:微生物学习体会
1、总论要学好,这里的概念在考试中会经常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的;
2、善于横向联系,把各个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掌握他们中间有哪些共性,突出的个性是什么,这样感觉记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3、重视实验课上的时间。我们的实验课上,会看一些教学录像,临下课的时候老师也会把一些相关的内容、重点的内容重申一下,这很可能就是重点所在!还有,实验课上会看许多片子,要用心一点,最好把看到的都用红蓝铅笔画个图,对于最后实验考试的时候复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哦!另外,你也可以边看片子,边看书,最好自己学会描述,这样印象会很深刻,到了期末也会给复习减少一些难度!
4、可以买本参考书,最好是总结得比较好的。
免疫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请看:
——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互相交融、渗透,免疫学已经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独具活力的生长点,其发展水平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1、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这可以用两个指标清楚地显示出其地位。一是近30年来已有14位免疫学家或免疫学相关学科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项目涉及抗体的结构和基因重排、主要组织相融性复合体、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网络、T细胞识别、移植免疫、放免技术等。二是在生命科学顶级学术杂志中,免疫学论文比例日渐增多,并于近年新创了一批影响因子达到17~27的专业性杂志。其中,Annu Rev Immunology 达到54.5(2002年),居全球5877种入选SCI的科技杂志之首。
2、免疫学还是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免疫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免疫学又已经涉及几乎所有临床医学的分支。其中关系尤为密切的包括感染、过敏、自身免疫、肿瘤、移植、免疫缺陷等。现在不少临床疾病已经纳入免疫学疾病范畴。了解疾病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已经成为各种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3、免疫学制剂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根据免疫学原理研制的疫苗和制剂以及各种免疫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构成新的生物治疗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各种疾病防治,有的正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生物高科技产业。如2000年底,世界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生物类药,我国已经能够生产8种,其中单抗试剂销售额已在10亿元以上。
免疫学也是非常难以学习的,个人体会医学专业课中,数生化和免疫最难学习,因为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涉及复杂的理论和高新技术,加之免疫学理论深奥,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概念新颖繁多,初学者常常难以接受,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学习医学免疫学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内容。
来源: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11-25 05:50 PM , Processed in 0.094048 second(s), 20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