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饮片的炮制质量是中药生产行业的一项重要课题,炮制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饮片质量,关系到药品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炮制质量关键体现在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等工艺上。 炒法 炒法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以前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火嚣盐令黄”的记载,“火嚣”与炒同义。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其工艺、辅料投量、炒法和炒制程度以及炒制的色泽均要到位,符合炮制的基本标准要求。 炒黄 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裂,并透出固有的香气。如炒牛蒡子,取洁净的牛蒡子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爆裂声,略有香气时取出。炒后能缓和其寒滑之性,以免滑肠致泻,并使果皮膨胀破裂,易于捣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炒焦 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有焦香气味。如焦山楂,取净山楂用武火炒至外表呈焦褐色,内部呈焦黄色时取出。山楂生用善于消食、活血化瘀,炒焦不仅减弱酸味,而且产生苦味,可增强其消胀止泻的功能。 炒炭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但对质地疏松的片、花、花粉、叶、全草类药可用中火,视具体药物灵活掌握,更须注意“炒炭存性”。如蒲黄炭,取净蒲黄,用中火炒至黑褐色,喷洒适量清水取出,摊晾干燥,其生用性滑,用于活血行瘀止痛,炒炭后性涩用于止血。 加辅料炒 辅料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色泽改变或加深,质变酥脆,减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加辅料炒法根据临床用药要求,有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 炙法 药用辅料的酒、盐、醋、姜、蜜、油等必须按量投料,不能因辅料昂贵而任意减料;炙法中火力的大小、炙制的色泽、气味的香浓与否等都是质量的要求,使药物通过炙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都可能发生某些变化,起到解毒、抑制偏性、矫臭、矫味和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酒炙法 酒炙多用于活血散瘀、祛风通络的药物,具有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以及矫臭等作用。酒炙一般用文火,用酒以黄酒为佳,亦有用白酒的,每100千克药物用黄酒10~20千克,一般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摊凉。 醋炙法 药物通过醋炙后,引药入肝,增加活血止痛、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还能够矫臭矫味。 盐炙法 盐炙法一般是用文火炒制,或松泡,或鼓起有香气。每100千克药物用食盐2~3千克。如盐炙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有爆声时喷洒盐水,炒干,取出放凉。 姜炙法 姜炙法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制法上,一是姜汁炒,将药物与生姜汁拌匀,闷润,再用文火炒;二是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汤基本吸尽,取出切片。如姜炙厚朴,取厚朴丝或块片,加姜汁拌匀,闷润后再炒,不断翻动,用文火炒干,或取一定量生姜切片,加水熬汤,另取刮净粗栓皮的药材,捆成捆,置姜汤中,用文火加热共煮至姜液吸尽,取出切丝或块片,干燥。每100千克厚朴用生姜10千克。厚朴生用较为峻烈,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姜炙后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蜜炙法 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蜜炙时,用适量开水稀释炼蜜,与药物拌匀,润至蜜水渗入饮片组织内部。以文火加热,但火力不宜过大,避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尽量将水分除去。炙制药物呈黄色、深黄色或棕褐色,以不粘手为度。每100千克药物用炼蜜25千克左右。药物通过密炙,达到增强润肺止咳、补脾益气以及缓和药性、矫味和消除副作用的功效。 油炙法 油炙法的用油,包括食用植物油和动物脂(指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芝麻油、羊脂。油炙通常有3种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油炒或油炸时,取羊脂油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均以文火炒至油被吸尽或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表面呈微黄色,有油光亮,具香气。或是涂酥烘烤,将动物骨类锯成短段,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如此反复操作,直到骨质酥脆呈微黄色。 煅法 煅法起源甚早,从《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用“燔法”处理矿物药、动物药和少量植物药。《金匮玉函经》中提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唐代人们承袭前人方法,根据当时情况,提出了“煅法”,历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采用煅法炮制时,药物须经高温300~700℃煅烧,改变其原有性状,使其变得疏松,有利于粉碎和煎剂,同时改变了药物的理化性质,减少或消除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煅法适用于矿物类、动物骨骼类药、某些植物药。在煅烧中,注意让药物受热均匀,严格掌握煅至“存性”的质量要求,植物类药物要特别注意防止灰化,矿物类、动物骨骼、贝壳类药物均须煅至体松质脆的一般标准。 蒸煮燀法 蒸煮燀法,即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辅料进行炮制,使药物由生变熟,改变某些性能,以符合用药要求。 蒸法 蒸制过程中要注意火候、时间,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的蒸气,时间太短达不到炮制效果,若蒸得过久,有的药物“上水”则影响药效,又难以干燥。如女贞子要蒸2~4小时,山茱萸蒸1~2小时,五味子只需蒸上气,而何首乌蒸的时间就长了。 煮法 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的煮制,是在100℃左右的温度下较长时间加热,使辅料易于渗入药料中。煮制时间的长短,根据各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水量不宜过多,否则药物已经煮透,遗留的浓汁不能为药物所吸干;水量过少,则不易煮透,会影响质量,其操作方法因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 燀法 用大量的水煮沸,再将药物连同真空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加热烫至肿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仁分离,及时干燥,簸去种皮。如燀桃仁,取净桃仁置沸水中,加热烫至种皮微膨起即捞出,在凉水中稍泡,捞起,搓去种皮与种仁,干燥,簸去种皮。燀后去皮,除去非药部分,有效物质易于煎出,提高疗效。 [size=15.238096237182617px]此贴来自蒲公英制药技术论坛,发帖者蒲公英论坛ID: 毒手药王 发帖)此贴仅代表原作者观点。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蒲公英论坛
+ z2 i3 i* g# A; x5 ]( Q7 _#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