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化药制剂] 【旧时光】CDE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考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10-25 17:0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布日期 20071127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考虑
作者 吕东 张星一 孙涛 谢松梅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三部  吕东  张星一  孙涛  谢松梅$ G  c4 X5 `8 R# ]

6 v- j( _# J1 i摘要:透皮吸收促进剂均可通过不同机制降低皮肤阻滞力,促进药物透过皮肤,因此目前常被申请人用于皮肤外用制剂。然而对于常见局部用药局部起效制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是否合理,是否会因渗透量的变化影响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常缺乏相应研究。本文介绍了一些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考虑,供研发参考。
1 `8 d+ m* a1 S  E- ]6 ]5 ?关键词:透皮吸收促进剂  皮肤外用制剂  
" F) \8 k& d: s; H! Y" ]    透皮吸收促进剂系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应能可逆地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而又不损害皮肤的其他功能。主要分为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类、有机酸及酯、萜烯类、角质保湿及软化剂等,常用于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但在近期的技术审评中,我们发现部分研发者对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的范畴有不同认识,除常规的透皮吸收制剂外,一些研发单位在部分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处方设计中也开始逐渐使用这些辅料,但并没有在申报资料中说明其应用的合理性,存在研发上的不足。为此前期我部曾撰写了“浅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使用”一文意图给予一定引导,但随后的一些申报资料仍然显示此方面研究不足,为更好地引导研发,提高注册效率,我们进行信息收集整合,通过多层次的讨论交流,制订出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不同类型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希望为外用制剂研发者提供研发帮助,生产出高质量的皮肤外用制剂,真正达到保障国民用药健康。
7 X% f- k4 Y( r' |  X- U    我们在掌握申报资料情况的基础上,通过CNKI和EMCC等文献数据库对近期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与多家皮肤科药物生产厂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根据交流内容对以下三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 N, @# O# Y# z  W6 y1 e5 t  V
(一)不同类别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透皮作用机制、国外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 M' P) w7 |8 g; _  ?
    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皮肤和肌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过敏反应。2、应用后立即其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3、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4、不与药物和其他辅料产生物理化学作用。5、无色、无臭。3 \% S: s6 \6 x5 Z) N: p6 @+ V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主要分为有机醇类、酯类、月桂氮卓酮、表面活性剂、角质保湿剂、萜烯类等。月桂氮卓酮的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胞的双分子层,增加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相变温度,促进药物在细胞间的扩散;二甲亚砜可以取代角质层中水分,同时伴有脂质的提取和改变蛋白质构型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局部通透性;表面活性剂的机理是通过对皮肤的脱脂作用和与角质层中α-蛋白作用,是结构变得疏松,有利于药物通过极性通道;角质保湿剂则通过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增加角质层与水的结合能力,通过角质层内的极性途径输送药物。: R* q' H5 C5 b  p
    国外申报处方中,还经常会使用一些国内不常用的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辅料,如肉豆蔻酸异丙酯收载于FDA《非活性组分指南》,在英国准许用于非注射用制剂,在国外化妆品和局部用制剂中应用较为广泛;LABRAFILM 1944 CS收载于欧洲药典EP 4,目前应用逐渐广泛。这些都是较新型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 e/ D  b4 ?/ Q) ]' l(二)透皮吸收促进剂在透皮给药制剂和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处方中的使用状况和合理性分析7 p( i% v/ c) ~/ ?% r" A* e
1、基本原则:0 r* [$ |6 V7 Q4 F3 A
作为能显著改变药物的皮肤透过能力的特殊的功能性辅料,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F+ T% C& u( [
①无药理作用或用量不达到起药理作用,以保证该辅料应用的安全性;( Y7 }5 `& m7 H4 K0 V
②应对用量进行系统筛选,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_, l$ D- g' W* S/ B) u+ U3 B2、透皮给药制剂:$ P9 o. W3 f' R% W5 h  \2 }7 S
    透皮给药制剂由首先要考虑药物活性成分在皮肤角质层的分配及在皮肤中的被动扩散。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载体类型、皮肤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处方设计中,要结合药物的溶解性、油水分配系数(pc,衡量药物的亲脂性,与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等,来选择合适的促进药物透皮方式。) |* R5 o, K, x( |
    如需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则应结合药物自身性质,对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用量以及联合使用情况作合理判断和筛选。一般采用正交设计等方式,根据透皮扩散试验、药代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筛选。: C/ W- W; c! o4 {3 s
3、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
2 j& ?4 x7 }7 q6 P9 o" V+ y    对于局部给药局部起效制剂,由于其治疗目的仅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以及局部杀菌、消除炎症、缓解症状等。则:①根据用药部位,如一般皮肤疾病不主张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而对于特殊部位如指(趾)甲部位则考虑添加;②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如药物本身有一定透皮性能则不需要选用,反之酌情选用;③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对于某些系统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咪唑类抗真菌药、激素类均不应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避免进入大循环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
% D1 q, O! [4 q) w/ r如需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则也需参照透皮给药制剂的相关研究进行。3 l% K/ d( C: s) e6 Q
(三)透皮吸收试验方法的现状及应用分析
" S" S2 P0 V6 Z目前主要有两类做法:3 |  R( L; o1 K! _
1、离体透皮试验:可以使用人体离体皮肤、动物皮肤(如豚鼠)、蛇蜕等通过透皮吸收扩散池进行研究,测定药物透皮的速度和程度,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应用较广,实用性和普及性较好。但此种方法可靠性差,对某些微量药物或者难溶性药物不易测定。2 C$ @3 j( [) {, r; d: u
2、在体透皮试验:国外大多推崇该法,可应用豚鼠、兔、小型猪等动物,将药物直接涂抹于剃过毛的动物皮肤上,测定皮肤滞留药物浓度,从而进行评价。
2 @+ O# r3 j, v2 e2.1 皮肤匀浆萃取:首先对皮肤表面残留药物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强力胶带,多次粘揭去除角质层,将两部分药物合并后测出药物未进入皮肤的残留量;然后将给药部位的皮肤整块或分层取下,用高速匀浆机打碎搅匀,采用适当方式后处理后,提取药物进行测定。了解药物在皮肤组织的分布。
+ C( H# I! q% z. W2.2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皮肤前处理同皮肤匀浆萃取,然后将皮肤样品急速冷冻后,用精密切片机,逐层切割成薄片,直接对皮肤切片进行三维荧光扫描,显著提高皮肤中药物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用等高线光谱将皮肤中药物的三维荧光光谱信息在一个平面图上显示出来,能够反映药物的荧光光谱指纹特性。该法不用对皮肤中药物进行提取,对皮肤中药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9 L1 A  ]5 D' e$ C' C9 F
3、药代研究:通过测定血药浓度以及其他药代参数,判断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8 D- W5 C! g( V! G" z+ Z/ C7 w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并结合实际申报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原则应为:
- L' H( G( \# a: h! B) i1、需对制剂中是否需要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判断。如果药物确实需要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则应提供全面的筛选过程,通过透皮试验、药代研究等筛选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和用量。如果仅用于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则一般不宜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如需使用应提供确凿依据。同时需提供该辅料的选择依据并通过处方筛选等对用量进行确认,还需进行相关的长毒试验、透皮吸收的动物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等确证本制剂与上市同品种有一致的安全性。& {7 @. c- t1 B* ?+ g4 g
2、各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透皮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如需使用,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还应关注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之间的协同作用,透皮吸收促进剂与辅料之间的促进或抵消作用。如丙二醇和乙醇能大大提高月桂氮卓酮促透作用,而PEG、液体石蜡和凡士林等与月桂氮卓酮亲和力强,会降低其向角质层的分配,从而影响促透作用。另外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中还存在时滞(time lag)和透过能力与用量间的非线性相关现象,在筛选中应给予重点的关注。
  q8 T$ k0 i7 I( S3、对于一些同时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还具有如助溶、增溶等其它作用辅料的加入考虑。应结合参考文献,关注其发挥透皮吸收作用的浓度范围,如仅欲达到助溶等作用,则使用浓度应低于发挥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浓度;否则应考虑其他增溶剂。  x* A& y' ~+ d+ c
4、在具体使用中还应考虑到透皮吸收促进剂自身的安全性以及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在处方筛选中需对此加以关注。5 d( k1 _( u  V8 }1 q
5、透皮吸收试验结果可用于筛选透皮吸收促进剂。目前的试验方法有多种,从国内研发现状考虑,我们认为目前研发应普及离体透皮试验,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在体透皮试验和药代研究。
( n% E5 h- V, n" {6 U. u  e
* e# |! e6 x. P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2351) g$ A$ Y" W0 m. D; k! U
  r& [' I4 |) K+ [0 Q' Y: A"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10-25 17:04:23 | 只看该作者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应用原则阶段总结

1 U8 k3 p5 v, Q, R. x8 ?4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布日期:20061107
编者按:
& s& X: P( C9 g3 |6 i
9 e6 A; G3 k- \& L
3 ?' A+ L2 I" f% r8 ~' n+ R1 L# `) S. q; e/ N
! |& ^4 N0 ]* _# ]$ B
. \) d+ H0 G  s" ~8 V- k/ L$ m% @
6 A- |$ J2 Z6 o0 ~2 J" _
  为进一步促进药品技术审评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与业内同道交流、讨论问题的互动平台,我中心于2006年4月在网站上公布了第一批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第一批发布的“共性问题”有:1、输液品种和水针品种的灭菌工艺的问题;2、含绿原酸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3、透皮吸收促进剂在皮肤外用制剂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来自于中药、化药审评中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或某一专业现阶段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 o) W* {% b8 d$ F4 b

. p) c! y3 d; Z, `) E) I; Q
) b$ N  i" R- }) Y0 l8 y7 ]8 W# Q) v
  第一批共性问题发布后,陆续收到了来自研发一线的研究者、生产者提出的诸多回馈意见和建议。我中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了大家的回馈意见,并再次进行了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审评实际,形成第一批“共性问题”阶段性研究总结。有些阶段总结是基于问题中的重点关注环节进行总结的,有些是基于现阶段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总结的,无论何种总结方式其目的旨在与广大业内同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交流,分享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
" B) A$ i1 u; d, y: f+ V! P
( |$ P+ E% Z4 u# P
* l/ ~8 B6 z1 V
2 J5 W6 X- p$ p1 r; H) x$ `# A; T  需要说明是,日前所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仅代表中心现阶段对该问题的认识,并非定论性研究成果,亦非技术要求。
. X& Q0 a# l7 e2 x5 j! U8 b( `7 F9 f3 P$ t: q* F

. o1 N' ]5 m5 ?* ~5 d- k, _8 K3 T( x' B- x" f- U
  以网站这一平台同步公布与申办人共同研究的“共性问题”是一种新探索。第二批共性问题现已在中心网站发布。今后中心还将就审评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与申办人以多种有效的形式加以研究,竭诚希望广大从事药品研发和注册的业内同道,积极参与上述讨论,提出您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 T9 B1 `6 R; F6 ?& w( I! Z& j# ?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推动我国药品研究与评价,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m1 W  j, G) ?+ I1 O( t$ W. y) O
& e# c' A* @- o( X: J

7 Q1 G7 ?* R$ t4 F% g
/ u5 Y8 d3 h" A+ b6 o' b
! Q2 I) S) n. V3 O* q  H0 s' D) ?8 _0 j
4 ~- o' H6 ~5 a: l* ]
# o3 Y, q- x, v* p
) l, y7 B: {0 x! L
; R9 X$ M3 l5 f3 S

& J% c/ x! v4 D, M
' _+ B$ d4 x, y一、对回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 g' e; ~& y8 b8 H( y3 t, w# S/ j, F$ V3 q. A# C' m8 v( u
% F% E) o: Q2 v1 j! @6 E0 r; N: n
' j5 [. ]  @9 X
收到反馈信息1条,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依据用法划分的,也可能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增溶、增加主药的稳定性等作用。 同时除了处方因素,生产工艺的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应关注主药和辅料在“某一特定制剂”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整合既有资料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质量。因此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至于第四个问题,因为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非常多,如给药部位、皮肤破损与否及程度、患者的胖瘦、种族差异等。同时仪器本身的状况对结果也会有影响。目前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要验证方法的透过机制与临床实验相同或相似,且通过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这种方法就可以被采用。最终衡量的标准自然是临床数据。3 a( m7 I( A4 U: T+ d3 _

4 S7 P  ^) m# ?7 f7 X, A, N2 |" }$ o9 g5 T1 x! r2 O' c' h3 K! W& C

6 V3 o4 U2 k& D- F! K5 `- n2 p我们分析认为:在通过把握安全有效性来判断药品质量的这个大原则上,反馈信息与中心的认识基本一致。而且反馈信息也谈到透皮吸收研究可变因素众多、情况复杂,这与我们的认识也基本一致。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反馈信息仅简单地提出“只要申报资料中相关主辅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符合要求,没必要过分关注拟讨论的前三个问题”,而实际上透皮吸收促进剂这类关键辅料对于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了解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评价,这也是我们意图与研发者就上述问题沟通的初衷,而反馈信息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信息,仅叙述了一些笼统的文字,如“对于普通局部用药制剂仿制产品,只要特别关注其安全性和质量即可,有效性一般无明显差异。对于全身给药的透皮产品,自然安全、有效和质量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性如何关注,有效性如何考察,如何根据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对处方进行筛选,这些具体工作语焉不详。9 K  g) `1 d7 e1 \5 G

  N9 @! }! C! U$ u' D; p2 m  s5 J; e
1 m; Y# u! h" A9 ?
+ W8 P) ]# X/ w) p" J. F2 n$ o
# b4 J1 |; ?0 L) z$ @# Z* R4 a

* _6 B. w. O2 ~8 `2 E
# K( U" w- b3 p+ h" g$ B, B二、我们调研的情况/ O8 O3 t5 d  y( o: E+ a/ a3 l
8 Q' L* G6 s0 ~  Y' @

" j+ }% }5 Y- |5 P
3 S  h; {9 l7 i% ]4 T- |! I7 e+ B小组成员在掌握申报资料情况的基础上,通过CNKI和EMCC等文献数据库对近期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与重庆华邦、西安杨森等皮肤科药物生产厂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根据交流内容对拟沟通的四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9 ~4 P) |" B( P  m
; e+ k( m& R4 p, z! n* g
9 `6 N! g/ e" K* s

( @- g% l" o3 Y6 A$ G(一)不同类别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透皮作用机制;国外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情况。' D3 t' _5 @4 q# m9 P4 _

' H9 I. X, I/ M4 ^4 x' i9 i3 v2 W
1 c( _5 ~1 P8 M9 p, P7 n( z9 ^$ X/ o% F/ D, e, v9 \
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皮肤和肌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过敏反应。2、应用后立即其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3、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4、不与药物和其他辅料产生物理化学作用。5、无色、无臭。
6 g# w( A# O4 l' }
( a. x, m$ i" L& y/ E& J1 G0 E. I
5 l$ d# Q$ t; x3 D0 l1 N6 d  r4 S3 g+ W/ Q) n, r/ }4 x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主要分为有机醇类、酯类、月桂氮卓酮、表面活性剂、角质保湿剂、萜烯类等。月桂氮卓酮的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胞的双分子层,增加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相变温度,促进药物在细胞间的扩散;二甲亚砜可以取代角质层中水分,同时伴有脂质的提取和改变蛋白质构型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局部通透性;表面活性剂的机理是通过对皮肤的脱脂作用和与角质层中α-蛋白作用,是结构变得疏松,有利于药物通过极性通道;角质保湿剂则通过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增加角质层与水的结合能力,通过角质层内的极性途径输送药物。: C1 w" i. P9 e3 E+ ^+ e
: k' j, a3 {: r' y  t$ w
+ N6 z7 n! F1 K. s2 A; c

% |7 k- x. N9 l# X$ E2 r' V. V/ ?/ H( D国外申报处方中,还经常会使用一些国内不常用的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辅料,如肉豆蔻酸异丙酯收载于FDA《非活性组分指南》,在英国准许用于非注射用制剂,在国外化妆品和局部用制剂中应用较为广泛;LABRAFILM 1944 CS收载于欧洲药典EP 4,目前应用逐渐广泛。这些都是较新型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 s# G& U6 {  @: t5 g3 M3 V( R; R

) {: F  a7 H% o$ m( E- x, l& ]
(二)透皮吸收促进剂在透皮给药制剂和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处方中的使用状况和合理性分析
' |, z6 z+ W- r5 h

+ l2 q2 ?/ a" A% z; D4 v
& |& Z/ E- e& [+ a. V1、基本原则:
: a0 f6 f& D% h" X, f/ r4 r4 R+ T. \1 G* t1 C; F

5 c9 T  g3 y# d; s" B  Q; V; `+ {- a2 M# u0 \
作为能显著改变药物的皮肤透过能力的特殊的功能性辅料,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j. P& z/ _* m' t2 j2 o6 }" i( j. n
5 C4 U8 k2 G7 B; H
! q. d1 E9 `, T8 H$ Z+ f: H
" P% ?( a; W7 |3 o- n: s2 M
①无药理作用或用量不达到起药理作用,以保证该辅料应用的安全性;
) D  T+ \* g  ]' A' K: Z
3 z3 }; A  d9 \# n1 v# K2 E- {8 d& q* f5 {7 V. g! L8 z6 k, p9 s
) ]2 B( x. a" S& g) J* B  ?1 _
②应对用量进行系统筛选,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r, h0 ?" \# {0 c' J% j# z9 A/ M5 B- V$ u1 ]

/ A- A  a; ~# y* E; d/ l! ~3 S. P- D8 l; A0 d3 V
2、透皮给药制剂:
" a2 u, i7 h& T5 l& O& e7 R9 P5 t/ C4 Z: K

5 W" x* ]1 I, d9 I9 S
8 P& g% E1 ?5 Y% e透皮给药制剂由首先要考虑药物活性成分在皮肤角质层的分配及在皮肤中的被动扩散。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载体类型、皮肤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处方设计中,要结合药物的溶解性、油水分配系数(pc,衡量药物的亲脂性,与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等,来选择合适的促进药物透皮方式。
# i4 e, R4 V- P( ?+ P: e% T0 a1 x8 p) f" o1 K# ^
5 y, |! [2 k2 y  z# z) S) H

4 d9 w. s3 N! u4 s3 q如需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则应结合药物自身性质,对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用量以及联合使用情况作合理判断和筛选。一般采用正交设计等方式,根据透皮扩散试验、药代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筛选。
3 v+ F$ q/ F- g' ]- q& n: F
0 D7 m6 K; t0 W
( b) y7 b' a8 \' a* f4 k, n* \% o3 e+ j3 D
3、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
* z* |0 A! I* e/ {2 K# \+ ^0 t) ^7 q/ v$ U: }

$ U% L* }2 j/ |9 D( S, A+ s; l6 F' Q
对于局部给药局部起效制剂,由于其治疗目的仅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以及局部杀菌、消除炎症、缓解症状等。则:①根据用药部位,如一般皮肤疾病不主张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而对于特殊部位如指(趾)甲部位则考虑添加;②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如药物本身有一定透皮性能则不需要选用,反之酌情选用;③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对于某些系统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咪唑类抗真菌药、激素类均不应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避免进入大循环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
, \: R7 z- @# n
; i) b+ e4 Y3 S2 K! w3 \' e) J9 j- Q+ ]4 A4 I! \) P
7 x1 d' U  {6 T+ H9 x
如需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则也需参照透皮给药制剂的相关研究进行。
7 D$ W: E, O# a: {+ L. j5 V0 F9 F1 W% {  {5 Q/ i9 z

0 }8 q: x9 I2 E$ u  [8 X; _
( [& v8 w2 U$ d& M8 w(三)透皮吸收试验方法的现状及应用分析
3 c' f/ x$ ^( q, T0 b7 P: p" Z% U" a; b2 S; {

; h7 _. J9 \$ Z6 s
% A( _- g( j9 q4 K' g( W8 H4 ]目前主要有两类做法:* A1 _) m- X1 I, k4 o1 O

1 r6 b/ ?  E" U9 c  b' `5 g' }. Y* V9 w+ Q

! t1 s) e) M( Z. `) h  l1、离体透皮试验:可以使用人体离体皮肤、动物皮肤(如豚鼠)、蛇蜕等通过透皮吸收扩散池进行研究,测定药物透皮的速度和程度,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应用较广,实用性和普及性较好。但此种方法可靠性差,对某些微量药物或者难溶性药物不易测定。* y( M1 ?( n4 m3 j
4 ?( h+ U0 @, G4 M0 a1 e  E% o

$ r# \0 m# @4 g# V; z& ^
# n. z% H3 T! ]4 N0 P2、在体透皮试验:国外大多推崇该法,可应用豚鼠、兔、小型猪等动物,将药物直接涂抹于剃过毛的动物皮肤上,测定皮肤滞留药物浓度,从而进行评价。
6 J, x4 y) ^& h8 T4 N$ A) }
8 @( w! Q3 c- f% u" C8 r1 H5 d" O' `: i
9 i) D6 }: U& ?) P# e. v& o
2-1. 皮肤匀浆萃取:首先对皮肤表面残留药物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强力胶带,多次粘揭去除角质层,将两部分药物合并后测出药物未进入皮肤的残留量;然后将给药部位的皮肤整块或分层取下,用高速匀浆机打碎搅匀,采用适当方式后处理后,提取药物进行测定。了解药物在皮肤组织的分布。1 d# b4 [' f3 b8 i

8 K- O! B: E1 J3 N: f
1 R! t+ B$ d+ o1 _; f6 {1 t. |' ~+ c7 n& t$ B9 C% l0 i
2-2.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皮肤前处理同皮肤匀浆萃取,然后将皮肤样品急速冷冻后,用精密切片机,逐层切割成薄片,直接对皮肤切片进行三维荧光扫描,显著提高皮肤中药物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用等高线光谱将皮肤中药物的三维荧光光谱信息在一个平面图上显示出来,能够反映药物的荧光光谱指纹特性。该法不用对皮肤中药物进行提取,对皮肤中药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7 x6 r0 T: G( h- r1 p+ o' f- ~
4 q3 A8 ]& l* q( {; c% R6 ?2 }
9 V! O$ o1 C! v) N0 h7 O4 c" B4 b/ N. T

$ V, }1 O# h/ x" j8 x) ]( p8 N6 W" R3、药代研究:通过测定血药浓度以及其他药代参数,判断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
- ]& W# X( ~. Y/ v* E
; l3 q+ q% X" U( }" g& k1 M' W# K) o, |  s4 p

" a1 f6 e* u: p/ e( f
+ _. e) x! b  }+ P2 Y& l) M/ L; D% E& A7 w7 L4 c& x6 U

# ?  d4 H( U. J7 w0 c
9 Z$ @: h. w) C; g三、对本课题的初步结论:' d7 b! j) P( [8 f. N, ]8 Q
7 W) ]' N" N5 y3 K: H
5 K  }- j; l! u* i8 ]2 S( a
5 |7 o* d+ i/ R: T/ I0 l- H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我们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原则应为:) Z4 O& T! A2 j7 |8 t4 _
# n* V& d3 x) t& }- h* S' c
' `0 Q5 _2 C3 g' ~5 Y: F  s
; C* ^. v$ q! T  M8 V3 f
1、需对制剂中是否需要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进行判断。如果药物确实需要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则应提供全面的筛选过程,通过透皮试验、药代研究等筛选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和用量。如果仅用于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则一般不宜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如需使用应提供确凿依据。同时需提供该辅料的选择依据并通过处方筛选等对用量进行确认,还需进行相关的长毒试验、透皮吸收的动物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等确证本制剂与上市同品种有一致的安全性。- d; f! z  x7 b% C* c5 _  }
2 [' a1 f$ x- n+ P* m) |
5 M+ o5 M' W: K. g1 X$ f" e

6 U, y' _: r; a2 Q4 D# I2、各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透皮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如需使用,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还应关注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之间的协同作用,透皮吸收促进剂与辅料之间的促进或抵消作用。如丙二醇和乙醇能大大提高月桂氮卓酮促透作用,而PEG、液体石蜡和凡士林等与月桂氮卓酮亲和力强,会降低其向角质层的分配,从而影响促透作用。另外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中还存在时滞(time lag)和透过能力与用量间的非线性相关现象,在筛选中应给予重点的关注。
+ X' G4 _' H' V# E! q; v& L. }( v! z

) i: S3 D) S6 g9 M; U. r4 w" ]) O1 f) V2 B2 B! Q6 b& F
3、对于一些同时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还具有如助溶、增溶等其它作用辅料的加入考虑。应结合参考文献,关注其发挥透皮吸收作用的浓度范围,如仅欲达到助溶等作用,则使用浓度应低于发挥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浓度;否则应考虑其他增溶剂。
5 N& |( Y. N) J* O9 w2 V; u/ y% a3 x  c
) w8 g) ~: @! f
- c9 B; X/ ]2 Q) P( ~% Y. T, [) S) ^
4、在具体使用中还应考虑到透皮吸收促进剂自身的安全性以及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在处方筛选中需对此加以关注。
  k$ [4 W* a4 N2 X( d0 I- r5、透皮吸收试验结果可用于筛选透皮吸收促进剂。目前的试验方法有多种,从国内研发现状考虑,我们认为目前研发应普及离体透皮试验,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在体透皮试验和药代研究。9 Z' ?4 U% y( L, i
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largeInfo&id=2110
$ o' H9 G- K4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10-25 17:05:23 | 只看该作者
发布日期 20060530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 浅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合理使用
作者 张星一 吕东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三部   张星一   吕东
$ a2 L) @9 X3 C  k0 h3 i6 m1 z5 y
    [摘要]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种有特色的的辅料。在近期的审评中在近来发现其使用有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是在部分普通的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的处方中也使用了透皮吸收促进剂,且没有提供合理的处方筛选并说明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因此对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类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简介,结合外用制剂的设计原理和临床需求,对其适用性的加以分析。' K1 c7 P) e9 h) C' C; X' ]
    [关键词] 透皮吸收促进剂   局部用药局部起效  外用制剂  透皮吸收
; f* J" F5 L% q; V1 K: }, h( K    # ]! G4 B7 M  a2 t. w1 |% a  i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可以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主要应用于透皮吸收给药制剂制剂(TDDS),达到局部用药全身起效的作用,发挥全身系统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有机醇类、酯类、月桂氮卓酮、表面活性剂、萜烯类等。
8 N% k2 V. [- T5 T( |    近年来,国内外对新剂型和新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透皮给药制剂因其临床顺应性好而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较多,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也相应地越来越受重视。
2 O' {' ]' m* i/ d( d  ]    但在近期的技术审评中我们在近来发现,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似有泛滥之势,在部分普通的局部用药局部起效的皮肤外用制剂的处方设计中也屡屡使用了透皮吸收促进剂,且没有通过合理的处方筛选说明其应用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在体或离体试验验证其应用的安全性。由于目前对药物的透皮吸收仍难以有效防范或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研发,我们在查阅的部分文献的基础上,从立题依据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角度,结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使用意义及对临床治疗学的贡献等,对审评中常遇到的情况加以探讨,从综合评价的角度作以探讨和商榷,力求使其得到合理的应用。% N' H+ t5 Y) m1 u0 h- H& A
    目前国内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如下:$ O! }# }- [1 u5 {
    1、月桂氮卓酮: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之一。它在较低的浓度(1%-3%)下,即能达到很好的促进透皮效果。在国内外的基础研究也比较多,包括促透机制、时滞效应、浓度-透过量的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均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总体来说是一种高效、低毒、较为成熟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 q" w1 Q  J8 N# e* b' N, _    月桂氮卓酮的促透作用与使用浓度呈非线性关系,根据药物的不同,用量大于最佳浓度时,其促透作用反而下降。故在使用时一定要对其用量作详细的筛选,以最好地发挥其作用。此外还要关注辅料对月桂氮卓酮促透作用的影响。如丙二醇和乙醇能大大提高其促透作用,而PEG、液体石蜡和凡士林等因与月桂氮卓酮有较强的亲和力,会降低它向角质层的分配,从而影响它的促透作用。% n% ~- A& r, W; e
    目前,月桂氮卓酮已经连续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版和2005版,显示它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认可。作为目前唯一的中国药典收载的专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在国内透皮吸收制剂的研发中,它往往被作为首选的促透剂。' V; W1 S* a; W/ t1 z% T$ C
    在目前的审评中,在普通外用制剂处方中使用月桂氮卓酮的情况较为多见。虽然研发者希望藉此增加对皮肤的渗透性、增强疗效的设计初衷可以理解,但作为局部用药局部起效药物,其主药成分透皮吸收进入大循环后可能会引起安全性方面的担忧;而目前大部分申报资料也基本未提供相应的资料说明在处方中使用氮酮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因此,我们一般要求对处方中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必要性进行慎重考虑,如无充分的必要则建议去除该辅料;如认为处方中确需加入,则建议提供该辅料的选择依据并通过处方筛选等对用量进行确认,同时需进行相关的长毒试验、透皮吸收的动物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等,以验证所研发产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U8 E) }- [6 T! f2 `
    2、二甲亚砜:国外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广泛应用,在近期的审评中也常遇到。它属于强非质子极性化合物,可与水、乙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醚等任意混溶,俗称“万能溶媒”。它可以取代角质层中水分,同时伴有脂质的提取和改变蛋白质构型作用,故可提高药物在局部的透过性。2 A" N% E6 Q" o0 ?( p* x5 m' u) ?. H
    二甲亚砜需要高浓度才能产生显著的促透作用,一些文献记载浓度高达60%。并且二甲亚砜可被皮肤吸收,对皮肤有较严重的刺激性,引起皮肤红斑和水肿。美国FDA出于安全性问题的考虑,于1965年-1980年对二甲亚砜的使用范围加以限制。
7 l! m& U+ g3 a* x& P2 f    在目前的资料中,使用高浓度的二甲亚砜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情形并不多见。但有的申请人在处方中使用二甲亚砜作为难溶性主药的溶剂,有时超过了公认的无效浓度5%,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对二甲亚砜可能存在的促透作用进行研究,以全面评价处方的局部刺激安全性和主药进入体内引起的安全性担忧。$ j( t! ~7 J$ B5 \$ b3 U
    3、有机醇类、醋酸乙酯:低级醇类在外用制剂中作溶剂,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又常能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有乙醇、丙二醇等,且其促透作用随碳链增长而增大。醋酸乙酯对某些药物的促透作用大于乙醇。醋酸乙酯和乙醇混合使用时,也可达到较强的促透效果。1 S$ I, z. h$ W9 a5 P
    如研究显示氢化可的松在乙醇、醋酸乙酯/乙醇(25:75)、醋酸乙酯中的透皮速率分别是水中的20倍、330倍和650倍。一般来讲,与氮酮相比,有机醇类需要较高的浓度才能发挥促透作用,且根据药物不同所需的量也不一致。如30%的丙二醇对肤轻松、70%的乙醇对雌二醇有最大的促透作用。/ M. _; h) i% d# p" C) O, |; E
    在目前外用制剂的申报资料中,常用丙二醇作保湿剂,乙醇作为药物溶剂。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用量的增加,它们的作用可能不仅限于药物溶剂。因此如果使用的有机醇类的浓度较高,建议在研发初期,对有机醇促进药物透皮的作用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  Y$ d& c/ u5 b. j
    另外,醋酸乙酯和乙醇本身也会透过皮肤,可能会引发局部刺激性等问题。因此从临床治疗学角度考虑,建议在局部起效外用制剂的处方设计中尽量避免高浓度的有机醇类的使用。& C% o) m3 J$ l3 n& F) x
    4、萜烯类:如薄荷醇、桉树油、柠檬烯等,作为芳香油的一种成分,很多萜类都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同时文献显示,萜烯类对某些药物具有较好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如1%的薄荷醇可使可的松透过无毛小鼠皮肤的渗透系数增加10倍,吲哚美辛增加140倍。桉树脑能促进苯佐卡因的经皮渗透。  u7 o% O, g& O0 j% T0 S( T  l
    值得关注的是,该类物质如薄荷醇也通常被视为复方制剂中的主要成份,如复方樟脑乳膏中薄荷醇用于皮肤产生清凉感以减轻不适及疼痛;进口制剂如日本的复方联苯苄唑乳膏中薄荷醇具有局部消炎和清凉作用。而在目前的申报中,由于薄荷醇具有促透作用和消炎清凉作用,很多研发者在未经筛选的情况下,将其直接用于研发的产品,没有考虑到其药效作用对药品主要适应症治疗的影响和主药促透而引发的安全性隐患。为此,请申请人慎重考虑处方中加入薄荷醇等的必要性;如必须使用,则建议控制在未发挥药理活性的限量之内,否则可能被视作复方中的主药成分之一而按类别较高的注册分类进行技术要求,同时还需对其主药透皮吸收进入体内而带来安全性隐患进行相应的研究。
/ }8 c  F( }+ `$ K    此外,在进口药品和国外研发机构申报的外用制剂处方中,还经常会使用一些国内不常用的辅料,如肉豆蔻酸异丙脂收载于FDA《非活性组分指南》,在英国准许用于非注射用制剂,在国外化妆品和局部用制剂中应用较为广泛;LABRAFILM 1944 CS收载于欧洲药典EP 4。也都具有一定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1 V! b2 @  G9 m
    对于这些具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辅料,技术审评的原则和上面介绍的常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是一致的。在局部起效的外用制剂处方中还是建议慎重使用,如确需使用,则应提供充分的筛选数据和安全性数据及临床需求的说明。
, |2 I7 O; b% b. e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些特殊的辅料中大部分还没有取得国内的药品注册证,如研发者拟在处方中使用,该注册申请需在辅料得到上市许可后制剂才能正式颁发文号并上市销售。因此请使用者注意关注这些辅料的进口注册进展,避免因为某个辅料的注册进度耽误了申请项目整体的进展。
" Z/ N5 u, H, A5 L    小结:
) y7 B. u0 ~6 Y; Q
    通过以上的分析,希望引发注册申请人对透皮吸收促进剂合理使用的关注。在开展皮肤科外用制剂立项研发时,注意药学、药理毒理、临床三个专业的全面的综合分析,在充分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慎重选用,以期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
: o& R! F0 N0 ~. V) Z/ w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1492
2 [6 u/ D, C! x# G. t
( A  h! g# S. v9 w. N1 k2 B'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10-25 17:10:56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再发个文献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
( O( h% I$ B$ u7 Y* F2 K6 w
& f% t5 P- a2 Q) a  M; d& z

奥沙普秦凝胶体外透皮实验条件及促渗剂的选择.pdf

1.18 M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11, 下载积分: 金币 -1 , 体力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sxq012 发表于 2020-9-30 16:24: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错,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haixin86 发表于 2022-5-24 07:54:0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学习* A7 C7 ]& U' t/ \4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9-21 02:05 PM , Processed in 0.118176 second(s), 24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