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3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化药制剂] 关于自研与原研固体口服制剂溶出一致性评价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12-24 13:3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对溶出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思考——喜欢酒后吹牛的药剂学工作者新篇
3 O4 \0 t5 c) J; x4 G, s
& `5 n7 i0 P$ b
关于自研与原研固体口服制剂溶出一致性评价问题的思考
在上次的吹牛文中讲了一句话: 就是别把体外溶出试验当做法宝,那只是一个物理指标,而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体内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数据的评价上来。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并非贬低一致性评价的重要性,而是希望把重点放在体外溶出或释放与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相关性很强的制剂品种上来。
80年代初,溶出度(后来中国药典委员会细分为溶出度和释放度)开始引入中国药剂学的教学与科研领域,那时就强调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而现在过于强调溶出相似因子的重要性,是有失偏颇的,至少我认为如此。以下举几种比较典型的现象。
第一种现象我还是说那个安丁苯酞缓释制剂的处方筛选故事,我们的制剂研发人员经过上百个处方的筛选,选出若干个具有缓释性能的释放曲线,又经过动物(兔子、狗和猪)生物利用度试验,最终再经过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都没能获得具有满意的人体缓释吸收药-时曲线的制剂,虽然可以说明制剂的处方设计是失败的,更能说明,体外溶出或者释放数据与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的相关性较差。那个肠溶片在体内吸收达到缓释了,体外释放数据只要符合肠溶片的要求就可以了。谁能说我们的设计就是个肠溶片而非缓释片呢。这里有个概念需要澄清,缓释是目的,肠溶是手段。只要缓释目的达到了,采用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
第二种现象,许多药物制剂处方筛选时往往会出现下边这种情况,即自研制剂的溶出曲线仅仅在前10-15分钟与原研制剂溶出曲线不一致,溶出相似因子低于50%,而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处方筛选工作。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对于那些30或45分钟即可以达到体外溶出80%或80%以上的产品,前边这10几分钟的溶出差异,在生物学上会有多大的实际反映呢。而为了满足溶出相似因子达到50%以上,大量的处方筛选其实可能就是在做无用功,甚至会大幅增加制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第三种现象,比如说一些单方或复方维生素制剂,原研产品可能在处方设计时重点关注的是各维生素的稳定性和含量均匀性,以保证患者准确按剂量服入体内,而仅考虑制剂在体内的崩解速度。作为研发单位,不得不按溶出一致性评价要求筛选处方。其实,维生素制剂的溶出性能依国内外厂家的处方不同,溶出曲线虽然各异,但体内吸收能有多大的差异,大量的处方筛选又能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第四种现象,肠溶制剂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30或45分钟释放80%或80%以上的品种,非要追求前10到15分钟与原研制剂溶出一致性,与体内吸收能有多大关系呢。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到关注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上来。
暂时就想到以上几种现象,我相信还有很多其他的现象值得探讨,也希望在研发一线的朋友,把你们的经验和感受讲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溶出一致性评价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我曾经给国家局网站公布的溶出一致性评价小组的某位专家成员发过一封邮件说明我的意见,有幸收到他给我的回复居然说:他自己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让我倍感震撼! 我不是想全盘否定溶出一致性评价,而是觉得应该区别对待,甚至应该把政策可以放宽些。比如对于那些已有文献报道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相关性较强的制剂品种,严格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现在的政策有些扩大化趋势。如果企业完成了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并证实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与原研制剂没有差别,那我们有什么理由根据体外溶出一致性评价的差别,而让企业停产呢?
以上观点也不一定准确,总之是想抛砖引玉,把溶出一致性评价这个问题搞清楚。
                                               
酒后喜欢吹牛的药剂学工作者
2014.12.24
. c# g' k  o5 A1 m; H1 U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0 收起 理由
静悄悄 + 10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北京-丹丹 发表于 2014-12-24 13:40:15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帮一位老前辈发表的,他是一位一直被我敬佩尊敬的老前辈,他想低调的表述下自己的经历希望给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一些启发和正能量,但是他没有上过论坛,所以让我帮忙发到大的论坛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静悄悄 发表于 2014-12-24 14:50:25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gproe 发表于 2014-12-24 14:55:55 | 只看该作者
他说的倒简单,不可能让企业做临床试验,想开这个口子,基本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woodyo63 发表于 2014-12-24 15:09:22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主的观点。其实这个观点在谢沐风老师的文章和国外的一些文献里也有体现,在做溶出曲线对比之前,应当对自己的产品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对于BCS分类中属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来说,体内体外相关度很大,研究溶出曲线的一致性就很有意义;对于BCS分类中属于高溶解性、低渗透性的药物来说,体内的渗透性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即使前期调整处方工艺使溶出曲线相似,也不能保证体内行为就是一致的。综上,使用溶出曲线相似度作为是否一致的判定前提是体内体外相关,否则就不可仅使用此方法来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qiulizhi 发表于 2014-12-24 16:23: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分析的透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KelvineChen 发表于 2014-12-24 16:33:34 | 只看该作者
药企与药学从业人员都是追随政策与评审要求的,而保障政策的合理性与评审的科学性应该是政府的职责。不过确如楼上所言,让所有药都做临床,成本太高,也不现实。希望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lixianjunh 发表于 2014-12-25 10:56:52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主的观点,个人还觉得,不同要求的制剂在比较f2时,取样时间点的选择非常关键。在进行时间点选择时应该结合体内-体外相关性与参比制剂对比进行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4-12-25 12:03:21 | 只看该作者
在丁香园里看到了谢沐风老师对这位老前辈的问题的解答,希望大家能够去参观一下。

点评

更新2014.7.17谢沐风文章汇总全 http://www.ypyz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6&fromuid=162 (出处: 药群论坛)  发表于 2014-12-25 03:41 P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一场梦 发表于 2014-12-25 15:42:12 | 只看该作者
更新2014.7.17谢沐风文章汇总全, x5 Q/ ]0 E/ z+ W3 f- T
http://www.yaoqun.net/forum.php? ... id=1286&fromuid=162
" n: v  N3 D# b) |+ ~0 R(出处: 药群论坛)
7 M. J: {/ y1 h! F( N0 z; D: S% Q& u很全的汇总,飞飞的辛苦杰作,不需要去大论坛一个一个的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药群论坛 ( 蜀ICP备15007902号 )

GMT+8, 2024-11-29 09:14 AM , Processed in 0.103731 second(s), 23 queries .

本论坛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X3.2

© 2011-2014 免责声明:药群网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立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