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疾病: 抑瘤率=[模型组瘤重-实验组瘤重]/模型组瘤重,用-表示;( E3 _# M& l/ c! { .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8 r8 x& e, o" h" o9 L4 v5 ^ 评价标准我的研究 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1 K0 L9 u7 r. s" ^& s/ X# U% S- d& e 体内抗肿瘤试验我的研究 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 动物, e! a' G) t, H 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k6 v% p2 u Y1 ~6 [ 肿瘤模型 2.1 小鼠肿瘤模型. x9 o8 k+ Z) b- q l 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株等。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 B" d5 Z+ B! |- |2 b0 P4 Z 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裸小鼠移植瘤试验。 模型建立和使用应注意: 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3 n: L( X1 r# X5 M" e$ j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l5 i6 D/ x) `7 W0 E+ g, K3 n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 15-20代, K: I8 R- Z3 V8 B& G, K 4 a$ c/ {, S3 Z. T' i # I3 D/ \- q3 H- X* a ) R0 {; X! `; b# L6 D7 U! b3 ?& R 怎样检测中药的抑瘤率 (一)手术治疗, P6 u0 }5 w. @) Q) X" b1 U 手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但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恶性脑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手术不可能全切,术后复发率高。 (二)放射治疗( M+ F8 D; [5 v2 \) { 放射治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除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类型对放疗均不敏感。胶质瘤几乎都是原位复发,全脑照射对于改善预后无明显作用。有观察认为放疗与非放疗者预后相同。此外射线引起的放射性坏死对于脑功能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 R3 u4 V8 T3 g 放射外科是在精确定位下,大剂量局部照射肿瘤的特殊治疗,目前的装置有γ-刀、X-刀和质子刀等。其中前两种在在我国大城市已普及,但对胶质瘤的疗效仍有争议,一般仅作为常规放疗的局部加强治疗或常规放疗后复发肿瘤的治疗。 (三)化学药物治疗 与放疗相比,化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在延长病人生存期方面不如放疗显著。其原因有二方面:①血脑屏障的存在影响抗瘤药物进入脑内;②相当一部分肿瘤对抗瘤药具有耐药性。而且,神经肿瘤化疗可参考的方案不多,使许多病人接受的化疗不系统或不正规,不利于提高疗效。 (四)中医治疗01088680578 http://www.sinayl.com 1.中医药治疗脑肿瘤的疗效 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脑肿瘤,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治疗肿瘤也是如此。中医治疗肿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理论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在肿瘤治疗中强调扶正培本、解毒驱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消瘤的观点,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辨症施治分期治疗,适用于未进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已切除、术后复发后的患者,特别对脑胶质瘤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肢体麻木、抽搐、精神障碍、视物不清等症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多数患者瘤体钙化、缩小或消失,能预防术后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2.中医药治疗脑肿瘤的机制 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专家的基础研究表明,目前国内中药抗肿瘤的基本作用方向是:" v! N2 C: H! G/ r- c* ] (1)提高免疫功能:实验检测服用中药可以提高白细胞、白介素-2、干扰素及CD4水平,从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及免疫杀伤作用。4 Z. T# O4 _/ {5 d; x9 U. l (2)促进机体产生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 (3)促进细胞凋亡。* f/ p6 x- z1 @- Y* w5 O: b (4)诱导细胞分化。* i- K& P5 c+ i5 R Z* _$ S p 3.中医药外治法治疗肿瘤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医药外治疗法在治疗多种肿瘤疾患中大放光彩。中医药外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治疗技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中医最早的治病方法就是外治法。中医药外治疗法,是伴随着中医学理论整体的形成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j! Z$ J8 V5 |8 J! t( \ 9 P3 u( B4 m/ P% {! O7 o 卵巢癌预后差,死亡率约30%,在妇科死亡原因中占首位。约70%的卵巢癌会扩散到盆腔外, 晚期卵巢癌5 a存活率只有5%~15%〔1〕。临床诊断确定时,约70%已属晚期,大多肿 块已固定,出现腹水或远处转移等晚期症状,延误了治疗机会。而Ⅰ期卵巢癌的5 a存活率 可高达75%以上〔1〕。因此,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早期 诊断仅仅依靠盆腔检查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疾病早期肿瘤仅局限于卵巢时难以诊断, 所以寻找有实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成了近年来的重要课题。 4 E4 _* R+ z. w0 P; a3 K, u 1 卵巢癌相关抗原+ V- C6 a6 a# h, S) n 4 x3 g+ r9 y( \, X4 H1 C" ` Bast等〔2,3〕以卵巢上皮癌细胞株OVCA433作杂交瘤培养成功,获得了单克隆抗体O C125。OC125所识别的抗原称为CA125。为一种粘性糖蛋白,分子量400 000。免疫组化研究 显示,CA125存在于下列组织中:①间皮细胞组织,包括腹膜、胸膜及心包膜;②苗勒管上 皮,包括输卵管、子宫内膜及宫颈内膜;③自间皮细胞及苗勒管衍生物所发生的肿瘤,包括 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宫颈腺癌及间皮细胞瘤等。测定结果发现,80%以上 的苗勒管肿瘤患者的CA125值升高,而正常妇女或良性妇科疾患仅有0.5%~1%有升高现象。 国内曾有研究报道,正常者CA125值均正常,卵巢上皮癌患者93%有升高〔4〕。80%非 粘液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值高于35 U/mL。一项Ⅰ期、Ⅱ期卵巢癌患者CA125的分 析显示出早期卵巢癌时CA125升高。一偶发病例证实卵巢癌诊断确立之前,血清CA125已升高 。11例临床Ⅰ期及Ⅱ期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CA125值,有8例升高。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 发现,大部分卵巢癌的妇女血CA125在发病数年以前升高。9 e8 F2 Z" T' ^# Z3 A6 W+ P% Y ] - f/ l Q% x: r( Q. p1 [) x 对于盆腔肿物于术前测定CA125有诊断价值。根据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指标,配合CA125测定及 超声波形态学检查,综合绝经期状态及其它症状,可于术前精确诊断卵巢癌。另外,CA125 水平在治疗后升高,可通过临床和放射线检查迹象,提前12个月检出复发病例,积极手术切 除癌肿和腹腔化疗,可使这些病人有最长的无瘤存活期。- h- @7 k+ @0 L, M7 P& z) H' {! t 对915名修女进行的研究证实,对50岁以上者定CA125值65 U/mL以下为正常,则特异性99.5 %,假阳性率0.8%。以CA125连续测定进行追踪研究,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几乎达100%。 由此可见血清CA125测定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优于其它方法。目前CA125已成为最重要的卵巢 癌相关抗原。# u* [% }, p+ o# |5 N, q0 c 杂交瘤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单克隆抗体识别卵巢癌相关抗原。这些抗 原陆续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如CA15-3,CA19-9已成为常用的卵巢癌标记物。在研究能 补充CA125不足的新的肿瘤标记物的同时,出现了一些联合检测,即几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使诊断特异性提高。检测卵巢癌患者和CA125阳性的妇女体内各种肿瘤相关抗原CA15-3, TAG72.3,PLAP,HMFG1和2,NB/70K,发现CA15-3和TAG72.3时鉴别良恶性病变最有价值 。当CA125高于30 U/mL,同时CA15-3高于30 U/mL或TAG72.3高于10 U/mL时特异性最高(98 .9%)。# q( P6 y3 z/ }0 u 肿瘤相关抗原OVXI的鉴定是一项重要的新进展。经对46例Ⅰ期卵巢癌患者的冰冻血清作CA12 5,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OVXI测定。其中39例为上皮性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 ,5例颗粒细胞瘤。在39例上皮性肿瘤中,8例是交界性肿瘤,31例为恶性肿瘤。对照组采用 237例良性盆腔包块患者及204例45岁以上,随访1 a无卵巢癌发生的健康志愿者血清。CA125 、M-CSF和OVXI的测定阈值分别为30 U/mL,3.1 ng/mL和12.1 U/mL。结果在Ⅰ期卵巢癌 中98%的患者至少有一项血清标记物升高,说明对早期卵巢癌极高的敏感性。而204名健康者 中只有11%的人一项指标升高。应用一组肿瘤标记物增加了敏感性却降低了特异性。此法适 用于大面积普查,可以降低B超的假阳性率。 2 唾液酸(LSA) 8 N6 {) W& w$ F/ j: n) T$ | 血清脂链唾液酸(LSA)是特异性糖蛋白,可用生化方法进行检测〔5〕。在许多恶性肿 瘤中有升高现象〔6〕。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约80%,特别是对术后病程监测准确性 达90%〔7〕。正常人血清LSA平均值为(17.8±2.0) mg/L,正常值上限为200 mg/L 〔5〕。卵巢上皮癌血清LSA阳性率可达83%。其结果仅次于CA125或与其相近。血清LS A与CA125两者同时检测评估的阳性率可达89.5%,故二者结合检测效果更佳。' N1 R! w3 Z7 w ) M. I$ I, h! L 3 尿促性腺激素片段(UGF)/ i. M: g. [# R* b- S, f: Z , F$ ^7 q7 X8 I1 G#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一种糖蛋白,由α及β亚单位非共价结合而成。正常情况下,H CG由妊娠滋养细胞分泌。在孕妇及滋养细胞肿瘤病人血、尿中可测出,并可测出游离形式的 HCGα和β亚单位。游离β-亚单位血液清除率较HCG快10~24倍,血清水平低于组织及尿液 ,故测定尿游离β-亚单位做为肿瘤标记。为观察HCG的临床价值,Cole等检测了非滋养细 胞癌患者的血、尿HCG及UGF水平。结果血清HCG阳性率18%,无一例UGF阳性。相反尿HCG阳性 率为32%,而尿UGF阳性率为74%。因血液代谢清除率快,UGF只能由尿中测出。尿UGF阳性率 随病情进展而增加。在Ⅰ至Ⅳ期病例组分别为50%、62%、75%及84%。复发癌100%阳性。该项 研究说明UGF不仅可做早期癌的普查手段,也可做为治疗及随访的监测指标。是一种新的、 大有希望的妇科肿瘤标记物。! `3 e. w X8 b8 [ 1 i8 [. @) ]5 @% r% g. x3 Z 4 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a) b" Z0 B8 b2 z0 R+ a 目前发现,与卵巢癌有关的癌基因有neu、myc、ras、fms等。已知ras癌基因参与人体和动 物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1986年Tamaka报道了卵巢癌的发生与C-ras扩增有关。目前认为ra s基因的改变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基因异常。ras基因编码分子量为21 000的P21 蛋白。ras基因可通过12、13、61位密码子的点突变或经基因扩增的方式进行活化。经研 究发现,在5%~10%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有ki-ras基因扩增〔7〕。国内一小样本 研究发现:C-N-ras、C-ki-ras在卵巢癌中的扩增率分别为44%、31%。Ⅰ期卵巢癌患者9 /9出现C-ki-ras,8/9出现C-N-ras的扩增;同时9例高分化的患者亦全部出现C-ki-ra s,89%出现C-N-ras的扩增〔8〕。提示ras基因的活化参与卵巢癌的早期阶段。8 M6 i0 l! c' R. X! ?- A: ]$ z ! I% x- l n$ K$ e5 H3 i7 x% W neu癌基因,又称C-erbB2、Her-2及NGL属src基因家族成员,是一种编码生长因子膜受 体的原癌基因(proto-onc)。目前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已能在卵巢癌等肿瘤患者(甚至早期 无症状者)的血清中检测出neu抗原。因此,neu抗原有可能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卵巢癌的早 期诊断。在病情监测中,血清neu可弥补癌抗原CA125的不足〔9〕。在二次探查术前 血CA125正常者,二探术中仍发现约56%的患者有明显癌变存在,其中33%显示癌组织中neu表 达明显增强,另一些显示neu轻、中度表达〔10〕。所以将CA125和neu癌基因检测联 合应用,将能更准确地了解卵巢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j" f6 ` @* w# F5 ? , p5 o) y/ v/ Q# g3 s P53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基因全长约20~20 000,定位于人的17号染色 体短臂(17 P13.1)或鼠的11号染色体,为一对等位基因。P53基因编码--分子量为53 000的核 磷酸化蛋白,称为P53蛋白。正常P53基因犹如“分子警察”,监视着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 利于细胞的修复或凋亡,阻止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产生。当P53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则 抑癌活性丧失,而产生突变或癌变细胞。卵巢癌大多在P53基因扩增的同时伴有P53蛋白的过 度表达,检测这种蛋白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11〕,但也有研究提示晚期卵巢癌 患者的P53基因改变较早期者明显,故认为卵巢癌中P53基因的改变是一晚发事件,可作为肿 瘤进展和转移的指标。 随着各种有极高敏感度的肿瘤标记物的出现,卵巢癌的早期诊断逐渐成为可能。用这些肿瘤 标记物作为基本筛查手段,配合B超检查(特别是阴道B超),可保持较高的特异性,这将是早 期诊断卵巢癌的方向。 |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