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靶向药物当前已经成为全球制药公司的开发热点,新品的陆续上市,为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提供了更为优越的靶向治疗。各大制药公司研发后期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数量较大,预计未来国内企业获批数量将持续增长。
据PDB数据库数据,国内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份额基本被外企产品垄断。2013年,国内22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使用的抗肿瘤小分子靶向制剂中,前5位产品销售额已超过12.2亿元。
8年增长24倍
据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数据,国内替尼类药物用药金额已从2005年的5339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13.0亿元,8年整体市场增长24倍,年复合增长率为49.1%。
2013年,我国市场上小分子靶向药物销售额排名前5位产品是:伊马替尼4.5亿元、吉非替尼3.1亿元、厄洛替尼2.4亿元、索拉非尼1.5亿元、埃克替尼7174万元。前5位产品占整体市场94.0%。
目前国内涉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生产企业有11家,其中外企8家,内企3家,前5位企业占整体市场的91.0%。
2013年,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用药金额排名前5位企业是:诺华公司4.7亿元、阿斯利康公司3.1亿元、罗氏公司1.9亿元、拜耳公司1.5亿元、浙江贝达药业7174万元,市场占比分别为36.0%、23.0%、15.0%、11.0%和5.0%。较同期增长率较快的企业是:诺华公司(43.4%)和浙江贝达药业(115.6%)。
伊马替尼拔得头筹
诺华的伊马替尼于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据国内22城市样本医院数据,2005~2013年,该药年复合增长率为45.5%,用药金额由2005年的2270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4.6亿元,2013年增长率高达41.5%,增长势头强劲,在替尼类药物市场排名第一。
该产品在华专利到期仅2个月后,国内2家企业的产品便获得批准,分别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和江苏豪森药业。据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数据,2013年,国内市场主要被诺华垄断,两家国内企业由于刚刚切入市场,份额并不大。
吉非替尼屈居第二
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于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商品名为易瑞沙。据样本医院数据,吉非替尼用药金额由2005年的3069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3.1亿元。2005~2012年,该产品一直处于快速上升期,2013年用药金额略有下降。近8年用药金额增长近10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8.1%。
目前国内只有阿斯利康一家产品在售。吉非替尼只进入极少数省份的医保目录,随着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倾斜,以及本土企业仿制品的陆续上市,未来该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厄洛替尼表现不凡
罗氏的厄洛替尼于2007年进入我国市场。据样本医院数据,该药用药金额由2007年的7834万元增长至2013年的2.4亿元,6年间增长近3倍,复合增长率为30.1%。目前该药在国内由罗氏公司独家销售。
索拉非尼市场下探
拜耳的索拉非尼于2006年进入我国。据样本医院数据,2007年该药用药金额为4920万元,2012年达1.9亿元,2013为1.5亿元,2013年较上一年下降22.8%。近6年增长近3倍,复合增长率为20.1%。目前该药在国内由拜耳公司独家销售,2013年用药金额略呈下降趋势。
埃克替尼表现抢眼
埃克替尼于2011年由浙江贝达制药获批上市,商品名为凯美纳,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用药,目前主要定位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2011年,该药销售额为4818万元,2012年为3327万元,2013年为7174万元。2013年销售额实现快速增长,较同期增长115.6%,表现极为抢眼,已跃居替尼类药物前5位。
我国小分子靶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2011年6月,浙江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片上市;2013年6月,正大天晴药业的伊马替尼胶囊上市、江苏豪森药业的伊马替尼片上市;2013年9月,正大天晴药业的达沙替尼片上市。上述产品的上市,逐渐改写了外企垄断市场的格局。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