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水提液醇沉工艺的回顾与评价* f0 i0 J1 y: v. z! r2 p4 y2 M ; w& H, y5 S, p' L 杜松* 1,2刘美凤30 [" @7 |7 r; | 1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2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 510240,3.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广州 510640% u. M& J! g1 s4 g8 t 摘 要:" O* M" b' {, W6 r8 l' W4 c 水提醇沉是常用的中药提取精制工艺,广泛用于中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自上世纪50年代应用于中药流浸膏剂型以来,醇沉工艺已成为中药浸膏的精制处理“通法”,然而长期应用中,醇沉工艺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工艺的出现,对醇沉工艺提出了挑战。本文回顾醇沉工艺在中药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评价。: z) c! b' D$ i! L) D : i$ X5 ~7 a& D( s; h! l5 p% i! z Ethanol precipitation of TCM liquid extracts: review 2 A2 d7 N2 S1 x- V% L) \ DU Song* 1,2 , LIU Mei-feng32 V5 V- d$ I+ W# g6 n8 o0 J (1.Guangzhou Hanfang Pharmaceutical Co,Ltd, 2.National Engineer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CM., Guangzhou ,510240, China;3.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School of Chem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醇沉工艺最初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药流浸膏剂型改革[1][2],可能借鉴草药浸膏,流浸膏的低浓度乙醇浸出药材的制备工艺,有研究者将中药单味药水提液浓缩后,加入等量的95%乙醇,达到与流浸膏类似的乙醇浓度,静置后取上清液继续浓缩成浸膏。该工艺除去部分大分子沉淀物,有利于减小服用量,同时也较流浸膏工艺节约乙醇。# G( ?% f! h6 H0 | 这种工艺在50年代用于多种中药单味药浸膏处理,最初在中医药界还是有些争议,在接下来的六十年代,除了大青叶颗粒剂中采用醇沉工艺[2],未见更多工艺中采用。70年代大搞中草药制剂,醇沉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种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前处理工艺中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醇沉工艺成为中药生产中的“通法”。然而,醇沉工艺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多年后也日益暴露出来。6 a6 \' Z; _1 } t% m( m# R 一.醇沉过程的问题# S% l' j& ~$ y- P2 L 1.1 醇沉计算公式的错误3 O" l9 v* Y* I8 C* n. | 早期的醇沉工艺,多是浸膏浓缩至1g/ml,加入等量的乙醇。后期因工艺中药液浓缩程度,加入的乙醇量各有不同,则多规定加乙醇至特定的乙醇含量(体积分数)。一般都是基于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加入的乙醇量:8 A# k. i7 B7 z; J C1V=C2(X+V) (1) V= C2X/ (C2-C1) (2) 9 I4 Q; |+ |8 `( F3 a6 M/ ] C1浓乙醇浓度(体积分数),V需要加入的浓乙醇体积; C2混合液乙醇浓度(体积分数),X中药提取液的体积# h) A! z( x& q3 \9 f9 F! b+ K5 Z 包括现行的教科书[3]中都采用上面乙醇量计算方法,但一个明显但却被多数人忽视的错误:上述公式是计算纯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的乙醇浓度。公式中的X应该是中药提取液中溶剂水的体积,而不能为浸膏溶液的体积。以往将浓缩溶液视为水,这显然忽略了药液中提取物(溶质)的存在。在溶液较稀的情况下,含固量很低时,水所占的比例(体积分数)很大,计算结果误差不大,但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浓缩的药液,浸膏溶液中溶质含量很大,这时水的体积与整个溶液的体积相差很大,再采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加醇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 正确所需加乙醇量应该以药液中的实际水的体积来计算,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人指出这点[4],陆续有人推导了合理加醇量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5] [6]。但这些努力未得到业界的注意,目前研究和实际生产中仍大量地沿用错误的计算方法。 这里我们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再给出一个简明的正确的加醇量公式:# Y- F6 A6 D, q. _ 令a= W水/V药液=(W药液-W干固物)/ V药液 (3)% i4 {3 _) ~4 K- w1 U4 P3 h 取一定体积浓缩液(v),蒸干后测定干燥失重求得水的质量,即可求得a 浸膏中所含水的体积:V水= W水/D水= a V药液/D水 由于D水=1,所以V水= a V药液 (4) 实际加醇量Vt = C2 V水/ (C2- C1) = a C2 V药液/ (C2- C1) = a V (5)* p9 K+ ` J* I; W' N& k y 即实际上需加入乙醇为原计算值与a的乘积,由于随着浸膏浓缩程度增大,a逐渐减小,导致真正加醇量逐渐减小。对于含水量为0.5g/ml的水提浓缩液,实际只需原加入量一半的乙醇即可。 大生产中,量取提取液体积不方便,可用计算转化为重量, 将V药液=W药液/ D药液, 带入(5),得 Vt =a C2 W药液/[(C2- C1) D药液] ! t" ]3 c# w/ g9 i% { ^ 另一方面,按照加入错误的计算量的乙醇,实际上溶液的含醇量 Ct ==C1V / (V+ V水) = C1V/ (V+ aV药液) (6) 0<a<1, 使得Ct增加,即按先前计算加入乙醇,引起最终溶液含醇量的偏高。文献[5]中水分含量为31%的浸膏(比重为1.32),拟加入调整醇含量至70%,实际上含醇量已达到85%。5 ]* c! Z; w) G2 p% `# }& r 可见,由于以往计算加醇量公式的错误,导致目前的生产中加入乙醇量过量,加醇后溶液中的含醇量偏高,由于药液中各种成分在不同的乙醇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因而以上错误对对产品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1.2.醇沉工艺的其他影响因素 目前很多工艺规定了加醇至某一特定含醇量,看似统一标准,实际上仍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沉淀过程。如果药液浓缩程度不同,虽然溶质(提取物)的量相等,但含溶剂(水)量差别很大,即使按正确的加醇量,达到含醇浓度相同,但不同药液中乙醇/水混合溶剂的体积不同,提取物溶解的情况不同,导致醇沉工艺无法一致。 另一方面,如果加入的高浓度乙醇的浓度不同,如95%乙醇或回收的80%乙醇,对同样的浓缩液,达到体系中相同的醇含量,最终的溶液中乙醇/水混合溶剂体积也不同,无法保持醇沉工艺的统一。( b+ \% W* J4 y" l0 l$ m 当保持药液浓缩程度,加入醇浓度一致,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加入醇,才可以保证达到准确的乙醇含量。 P. s0 s; w7 E0 k% y( {" c9 A ; ?7 L4 t, B, G) w 二.醇沉提取物的弊端5 Y8 _9 Z( U7 Q) k 2.1 化学成分的影响* }; P0 m3 @2 E2 ]3 ^( ? 目前乙醇沉淀法通常在对浓缩药液中加入乙醇至醇含量50-60%,除去淀粉,粘液质,果胶等多糖类成分。对于一些多糖类成分为有效成分的物质,损失很大。即使小分子有效成分,由于药液浓缩较高,有效成分有时被沉淀包裹或吸附,损失较大。' v' i6 _! V7 I 2.2 物理性质的改变 t$ p% O y; \' J 经过乙醇处理的提取物,通常很容易发粘,难以干燥。对于进一步加工,储存带来很多麻烦。实际上由于淀粉等的其玻璃化温度较高的大分子物质在醇沉时除去,导致提取物的降低了玻璃化温度降低,导致醇沉后提取物粘性增大,变软,不易干燥的原因[7]。' [. \# N( O1 F S; ^ 3.3 生产上的影响 由于需要静置沉淀,以及乙醇回收,导致生产周期很长,工序复杂;其次最后工艺中使用大量的乙醇,回收损失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o* n# ]* E8 f" c) |1 t# s# ^4 k 四. 新工艺的挑战( i- s6 p# V" A. }# _# Q. _ 其实,“醇沉”主要还是在早期生产设备落后,工艺水平比较低下时的一种处理办法,尽管水提醇沉在我国中药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日本,台湾等地区,中药生产仍沿用采用通过膜过滤,高速离心等物理手段来除去水提取液的杂质[8],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提取液的有效成分,降低损失;同时简化工序,缩短生产周期,节省原料(尤其是乙醇),降低成本,并有利于工厂的安全生产。同时喷雾干燥工艺,一步制粒工艺等工艺可以很快将提取液干燥成粉或制粒,有利于减小服用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国产的膜过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等新的设备也陆续问世,在行业内业得到了应用。最早采用醇沉工艺的中药单味药浸膏剂,目前演化成以水提取液直接喷雾干燥制成粉末或颗粒,制成单味中药提取物或“中药饮片颗粒”。 乙醇处理并不是处理中药提取液的理想方法,它通常伴随着大量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浸膏,粘性增大,不易干燥,并且消耗大量的乙醇,所需时间很长。生产成本较高。尽管众多基于膜过滤,高速离心等物理手段的新工艺 都更好地保持原有的成分,较醇沉工艺更为合理,然而,在目前主要的复方中成药生产方面还应用较少。9 q- ^ w, k5 n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注册法规方面障碍。目前的法规下,新技术工艺代替目前生产中现有的醇沉工艺,需要进行变更申请,新工艺由于处理过程度药液的有效成分损失小,产品的含量要高于现有的产品,这样就与原产品有了较大差异,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进行对比。这种做法是基于现有醇沉工艺为合理工艺的假定前提下,而实际上如果考虑乙醇沉淀只是一种处理手段,真正的源头应为原有的水提液,那么,膜处理等工艺得到的产品比醇沉产品更接近于原提取液的质量。因此,正本清源,改变评价标准,采用像日本“汉方”与标准汤剂对照法的做法,来确定合适生产工艺的,将克服以往评价标准的缺陷,避免临床验证的阻碍,推动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M9 E) @3 z/ U6 g( C2 A7 ^ 小结) \/ y! M2 A0 p6 U' b9 O; ]7 N: C 醇沉工艺在中药生产中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由于加醇量计算方法有误,以及其他因素导致醇沉工艺难以准确和统一。另一方面,醇沉导致中药有效成分损失较大,同时增加了物料的粘性,不利于生产和储存。随着新的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以及可能的法规合理修订,从长远看,醇沉工艺将逐渐被膜技术等新的工艺取代。% O# x7 ^* _' {5 U3 n% s- b 参考文献: [1] 周森. 中药单味制剂操作工艺[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1958,2 r) G2 k* o+ q; [6 i [2] 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3] 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4] 郑喆,刘丽多. 水醇法乙醇用量计算应用体会[J]中成药,1992,14 (3):51 [5] 阳春英,李健秀. 水醇法乙醇用量计算应用探讨[J]中成药,1994,16(10):566 ]' y/ E& _. I& U% I# e8 { [6] 王彦波,杨淑英,刘玉成,等.水提醇沉工艺中用醇量的经验公式[J]中成药,1994,21(11): 609 - 610 + D2 V6 W: i7 h! ?" ? [7] 杜松,刘美凤.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粘现象的机理分析[J]中草药,2008 ,39 6 |/ R( F( ^" L( A$ p% { [8] 孙嘉麟. 日本汉方制剂专利技术[J]中成药研究,1982,4:44~45 3 z _, {3 ~4 P8 n 1\回收的乙醇质量标准很难制订,因为提取的中药品种多,用于不同的品种,乙醇液中的杂质是不同的。但通常一个企业的品种有限,建议回收的乙醇只用于同一产品,这样既安全又符合法规!仅是储罐要多配些。2\先看看用乙醇提取的前面还有没有用其他溶剂提取过,如果没有,这个时候,乙醇里进去的杂质基本上是提取物里来的,那么你回收后,再利用来提取同一种提取物,那么,即或回收后乙醇有杂质,也是对质量没关系的。所以,这个时候回收乙醇再利用,应该没问题。但如果用回收乙醇再提取另一种提取物,问题很难说,要制定一个标准,那也是很难,基本上是不可能。3\那就弄一个内控标准,只标定含量什么的,对产品影响大的什么的。4\我们也在做这个研究,按照10版Ch.p.乙醇的标准检测精馏回收的酒精,其中紫外扫描和GC测挥发性杂质都不合格。就是说,回收酒精只能用于相同单一品种(制剂),用于不同的制剂肯定会有交叉污染!; 汇总了些网络上的一些说法,有做过的朋友一起来交流哈! |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