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标题: 血液制品市场成新亮点!三大利好助推,哪些品种具爆发潜质? [打印本页]
作者: meimei7071 时间: 2017-6-22 09:33 PM
标题: 血液制品市场成新亮点!三大利好助推,哪些品种具爆发潜质?
[attach]11087[/attach]
在医院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血液制品行业则表现出了快速增长态势。根据PDB样本医院数据库统计,近五年血液制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85%,高于行业水平,2016年样本医院血液制品市场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1.25%,增速更远高于行业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相比于行业总体增速趋缓,血液制品市场则出现了逐步加快的趋势,血液制品市场无疑成为了新的增长亮点。
图1 2012-2016样本医院血液制品销售增长趋势
[attach]11088[/attach]
市场总览
新增长点的逻辑
01监管严格、高壁垒
血液制品市场是一个受政策影响高、市场壁垒高的医药市场。
相比于其他领域产品,行业监管部门对血液制品行业的管理最为严格,目前全行业的28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均于1998年以前整体通过了当时的GMP认证,是第一个全部通过GMP的细分领域。
同时,鉴于其严格的安全性要求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属性,2000年以后国家就不再新增任何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并且对血液制品的原料来源单采血浆站的审批也非常严格。
此外,与中药、化药领域不同,血液制品国家实施了批签发管理制度,要求在国内销售的所有血液制品上市前每一批都需要在中检院或者其指定的血液制品检测机构进行批签发检测,合格才获准上市销售。
02供不应求与倍增计划
在行业监管严格的背后,国内长期存在血液制品供不应求的现状。为了尽可能减少血液制品病毒风险,国内血浆蛋白采集仅能通过单采血浆采集方法,而不能通过回收血浆方式采集,此外浆站的数量和产浆能力与西方都有巨大差距。根据国际血浆治疗协会(PPTA)的最新数据,2016年美国血浆采集量高达3.83万吨,而国内2015年血浆采集量仅为5811吨,2016年血浆采集量预估在6800吨左右。
一方面国内每年采浆量仅有6800吨左右,另一方面国内血制品临床需求的血浆量约为10000~13000吨。为了弥补该缺口,国内监管部门在放开人血白蛋白产品和重组凝血因子进口许可弥补现有市场紧缺的同时,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了“血液制品倍增计划”,寄望通过较短时间快速提升国内血浆采集量。在倍增计划的引导和激励下,国内单采血浆站从2011年的146个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225个,采浆能力也普遍提升,采浆量从2011年的3857吨增加到2016年的6800吨左右,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倍增。但即便如此,现有的采浆量较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考虑到现有的市场需求和未来的提升空间,我们预测未来数年国内采浆量还有望再翻一番。
03三大利好因素
在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尤其是医院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血液制品领域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其影响因素至少有三点。
首先从临床需求来看,血液制品市场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从人均用量来看,国内人均血制品使用量还显著低于欧美,尤其是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和凝血因子类产品,根据PPTA下属的MRB研究机构的统计报告,2014年北美人均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用量是中国的15.8倍和15.9倍,随着产品供应量逐步得到保证,大量的临床需求将得到释放。
其次,2015年以前,国家血液制品采用的是严格的定价管理模式,大部分产品定价偏低,导致企业缺乏销售动力,医院血液制品使用严重短缺,大量患者不得不通过非正常途径以国家定价数倍的价格购买血液制品。在2015年国家药品价格放开后,大部分血液制品价格都有所提升,这有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对患者而言,则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购买血液制品,产品品质得到保证,同时产品价格较黑市价格大幅降低。
第三,鉴于之前血液制品的短缺问题,医保基本不涉及血液制品,但在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调整中,在大部分临床用药使用新增限制的背景下,血液制品的报销品种和范围缺大幅增加,这表明国家已经逐步支持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由于报销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患者可以采用血液制品治疗。
表1 主要血液制品的新旧版医保目录比较
[attach]11089[/attach]
“紧缺”转“平衡”隐忧
当然,在拥有诸多利好因素的同时,血液制品市场也同样存在一定隐忧。
首先,血液制品市场总体已从紧缺向平衡转变,尤其是部分品种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部分血液制品价格存在下行风险。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在招标挂网、医联体和二次议价等降价压力的影响下,血液制品企业如何消化降价空间?
另一个问题是,即便血液制品存在大量的院外市场,白蛋白和静丙两个血液制品依然位居医院用药金额前列。而随着价格恢复正常和医保报销,院外药品使用有进一步向院内转移的需求,但医院却面临巨大的药占比控制压力,这将给血液制品的销售带来更大的挑战,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血液制品的销售必然将从粗放式的销售模式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专业的学术推广模式转变。
聚焦品种
“四大家族”哪些具爆发潜质
1 人血白蛋白:医院市场外资品种优势扩大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最常用的血液制品,该药主要用于防止休克、降低颅内压、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以及低蛋白血症的治疗,此外人血白蛋白在国内也广泛用于营养支持。由于临床应用广泛,而国内供给不足,使得白蛋白是国内唯一获准进口的血源性血液制品。
同时,由于跨国血液制品企业血浆采集成本低于国内且血浆利用度更高,导致白蛋白在欧美市场价格低于国内,这使得跨国血液巨头有更大的意愿将白蛋白引入国内销售,同时更低的供货价格也使得进口产品在医院市场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四大跨国血液制品企业的推动下,国内人血白蛋白医院市场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6年样本医院销量达到23.13亿元,同比增长14.6%,而进口白蛋白在医院市场的占比从2015年的82.4%提升到2016年的84.7%。其中杰特贝林、Shire(已收购Baxalta)、基立福和奥克特珐玛分别占据33.0%、25.7%、22.0%和3.8%,国内企业除泰邦外其他企业均未超过3%。
图2 样本医院人血白蛋白2015-2016销售分布
[attach]11090[/attach]
由于国内部分血液制品企业白蛋白院外销售规模巨大,故样本医院数据仅能反映医院市场差别。从总体市场来看,国内品种占比明显提升。根据2015-2016年批签发数据,2016年国内白蛋白供应占比为45%,较2015年还略微上升,这表明国内外血液制品企业白蛋白推广重点有明显差异化。
图3 2016年白蛋白批签发占比
[attach]11091[/attach]
2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巨大潜力亟待释放
根据MRB数据,2014年全球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用量达到143.6吨,是1994年用量的19.4倍,到2020年预计静丙全球用量将达到208.7吨。目前全球静丙市场总额接近90亿美元,占全球血液制品(不含重组产品)的44%,位居首位。不过,全球静丙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在欧美发达国家,静丙每千人年均使用量普遍超过100g,而在国内静丙人均用量尚不及十分之一。
根据样本医院数据库,2016年静丙在样本医院用药金额为10.44亿元,仅占血液制品市场的24.9%,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7%。治疗费用较高和基本不能医保报销是导致临床应用受限的一个原因。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大幅放开了报销范围,共有六类适应症可以报销,包括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川崎病、新生儿败血症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指出的是,在欧美静丙应用最广泛的是神经领域自身免疫疾病,在美国静丙神经科的应用占总体的40%以上,包括本次纳入报销范围的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都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由于没有进口厂家,因此静丙的竞争相比于白蛋白有所缓和,在医院市场,泰邦同样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可见泰邦对于医院终端的重视,此外华兰生物、远大蜀阳、上海莱士、中生系(2018年前,中生旗下的血液制品企业包括天坛生物、上海所、兰州所、武汉所和贵州中泰都将并入天坛生物,规避同业竞争)和山西康宝在样本医院的市场份额也都超过5%。
在更反映产品市场供应的批签发数据方面,2016年静丙批签发位居首位的是中生系,华兰生物、泰邦和莱士的份额都达到15%。由于静丙适应症众多,使用也较为复杂,因此专业学术推广价值较大,部分医院终端掌控能力强的企业无疑拥有先发优势。
图4 2016年样本医院静丙市场分布
[attach]11092[/attach]
图5 2016年静丙批签发占比
[attach]11093[/attach]
3 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期待新的产品上市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与跨国巨头的差距并不单纯是投浆量的差距,就单位血浆利润率而言,国内血制品企业也显著低于跨国巨头,这与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开发不足有极大关系。
从市场份额来看,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产品(简称“特免产品”)在国内血液制品销量占比仅为4%左右,国外则在7%以上。另一方面,国内上市销售的特免产品仅有3类,包括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简称“破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简称“狂免”)和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简称“乙免”),而国外已上市的特免产品则有十余种。由于特免品种普遍比普通免疫球蛋白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使得跨国企业的单位血浆利润率更高。
在样本医院市场,乙免的销售额位居特免产品首位,2016年样本医院乙免销量为0.97亿元。从临床应用角度,乙免主要用于乙肝病毒携带或感染产妇所生婴儿的母婴阻断和乙肝相关性肝移植预防复发或新发HBV感染。不过,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尤其是2002年以后国家将乙肝疫苗全面纳入计划免疫使得育龄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比例逐年降低,母婴阻断市场将趋于萎缩。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乙肝大国,中国大量的肝移植都与乙肝感染有密切关系,如果不采用规范阻断措施,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等风险巨大。对于乙肝相关性肝移植目前规范的病毒阻断疗法是乙免联合核苷类药物,随着国内器官捐献意识的提升,肝移植手术的增加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增加乙免的临床应用。在市场竞争方面,乙免市场主要被远大蜀阳占据,2016年远大蜀阳乙免样本医院占比达70.5%,而在2016年乙免批签发占比同样位居首位。
狂免和破免是有所相似的两个品种,分别主要用于狂犬病和破伤风的被动免疫预防,此外破免也可以用于破伤风的治疗。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狂犬病和破伤风都将逐步得到控制,市场最终将趋于萎缩,但目前市场的现状是大量指南或规范处置方案要求采用狂免和破免的人群均未采用规范的暴露后预防模式。以狂免为例,指南要求对于所有狂犬病3J暴露人群均需要采用狂免治疗,但实际狂犬病3J暴露人群使用狂免的比例很低。另一个品种破免的问题是临床上破伤风暴露预防依然主要采用有较高安全性风险的马源产品,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使用比例较低。因此,从规范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和替换安全性欠佳的马源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来考虑,两个产品都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在样本医院市场狂免持续高速增长,这提示医院市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越来越规范,同时也提示狂免的市场已逐步从疾控口转向医院。2016年样本医院狂免销售额为0.46亿,同比增长54.5%,其中广东双林占据了40.0%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泰邦和远大蜀阳。
破免2016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到0.52亿,同比大幅增长202.9%,其中泰邦占据了44.3%的市场份额,之后是中生系和华兰生物。
除了已上市的三类特免品种,多个特免品种正在国内开展研究,包括手足口病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免疫球蛋白、巨细胞病毒人免疫球蛋白、甲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水痘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抗D人免疫球蛋白等,这些特免品种在特定疾病治疗中具有卓越的疗效,因此市场可期。
图6 样本医院特免品种销售情况
[attach]11094[/attach]
4 凝血因子类:重组产品值得期待
在西方发达国家,凝血因子类产品(含重组类)普遍占据血液制品市场超过40%以上的份额,其中重组产品占据更大的比例。欧美市场获准上市的重组凝血因子类品种主要用于血友病的治疗,包括重组凝血因子Ⅷ(rhFⅧ)、重组凝血因子Ⅸ(rhFⅨ)和重组凝血因子Ⅶa(rhFⅦa),此外还包括用于术中止血的重组凝血酶Recothrom。在全球重组凝血因子领域,主流的企业包括Shire、拜耳、辉瑞、诺和诺德、杰特贝林、奥克特珐玛和Biogen等。
其中,新一代凝血因子产品已经实现不含人或动物蛋白且普遍通过生物工程如PEG实现长效化。临床上凝血因子Ⅷ主要用于血友病中较为常见的甲型血友病,凝血因子Ⅸ用于较为罕见的乙型血友病,而凝血因子Ⅶa则更多用于出现抑制物的甲乙型血友病以及获得性血友病。
目前国内上市的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包括Shire/百特的百因止(Advate,rhFⅧ)、拜耳的拜科奇(Kogenate,rhFⅧ)、辉瑞/惠氏的任捷(Xyntha,rhFⅧ)和贝赋(BeneFⅨ,rhFⅨ)以及诺和诺德的诺其(Novoseven,rhFⅦa),其中拜科奇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达到1.76亿元,占据了国内重组凝血因子的大部分市场。
一般观点认为重组凝血因子有更低的病毒风险性,而血源凝血因子则更不易出现凝血因子抑制物,因此不管是重组还是血源凝血因子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凝血因子的病毒风险控制日益可靠。不过,国内获批上市的血源凝血因子仅有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国内获批的血源凝血因子Ⅷ共有8个厂家,其中绿十字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样本医院销售额为0.46亿元。
图7 2016年重组凝血因子批签发占比
[attach]11095[/attach]
(转自医药经济报)
作者: clafe 时间: 2017-6-23 10:39 AM
感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phoenix0328 时间: 2017-10-11 09:19 AM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