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标题: 固体制剂研究中裂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毛毛    时间: 2017-3-29 10:09 AM
标题: 固体制剂研究中裂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片剂是固体制剂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片剂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松片,裂片,片重差异等相关问题。本文着重就裂片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 }1 X. Y/ {7 Y: o7 _! v
4 ~+ R; V) ^4 ?
3 {9 h8 t8 f: Z$ r: o3 v$ P& \
片剂在压制过程或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裂开称为腰裂;顶部裂开称为顶裂,腰裂和顶裂总称为裂片。裂片产生后使药片片面粗糙,剂量不准, 影响药片质量。裂片现象可能出现在压片时,或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所以在压片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脆碎度检查,或采用其他简易办法,如:将片子自1 米高处落于硬板地面,或取数片置于手掌中,两手相合,用力振摇数次,检查是否有裂片出现。
; X0 n; A8 O6 B0 V/ ^- A, a
1 q& d5 ]6 M  n$ W

裂片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出现裂片现象后应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H  N6 w6 \( ]1 a- I
1.1原料
& L( b% C; |: g- ?* A" Z
2 t- O! ]7 g0 P4 ~. H  z

   原料本身可压性差且载药量较大。原料的可压性和它本身的晶型有关,凡属立方系的晶体一般可直接压片;而鳞片状、针状及球形晶体不易直接压片, 应碎成细粉后经湿法制粒后压片, 否则压片中易发生裂片、松片等情况[1]。

   解决方法:

对完全干燥或水份不足的颗粒可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采取自然吸湿或酌喷适宜浓度乙醇。如含结晶水的药物颗粒,结晶水失去过多时出现的裂片、松片、崩解迟缓等情况则可采用此法解决。

但某些药物粘性大, 喷洒收湿则易粘结成块状, 坚硬不易均匀, 会造成片重不稳及压片机受损等问题。遇此情况,以自然吸湿或重新制粒为好[1]。

1.2辅料/ y$ i: L, r1 d3 j

        粘合剂、润湿剂不当或用量不够,颗粒中粘合剂的粘合力不够以及颗粒过粗、过细或细粉过多,使填充在模孔内的容量过分不均等原因造成。另外,润滑剂过量也可引起裂片。

解决方法:

可通过添加塑性材料来达到降低颗粒的弹性复原的程度、增加塑性变形能力的目的。如可压性淀粉、乳糖、维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都是塑性形变能力比较好的辅料[2]。

1.3制备工艺
' B+ k% y# C( ?* o

    压片过程,由于压片机速度快,含有较多细粉的颗粒在压缩过程中,空气来不及排出,当压力解除后,片剂内部的空气膨胀,弹性复原造成裂片。

解决方法:

在崩解时限合格的前提下,换用黏性较强的粘和剂,增加粘合液浓度,减少大量细粉产生。

在压片机上安装预压凸轮,采用二次压缩。预压凸轮进行预压时,能排除细粉中含有的一部分空气,当冲模运行至终压轮下面时压缩成型[3]。

适当地降低压片机压片压力,减少弹性内应力,减低其弹性回复率,同时适当减慢压片速度。

筛去部分细粉,适当减少润滑剂的用量。

另外,应注意颗粒应混合均匀,避免因混合不匀造成的裂片。

1.3.2颗粒太干、含结晶水药物失去过多造成裂片。

    颗粒中含有适量的水分能够增加脆碎粒子的塑性变形、减少弹性、增强片剂硬度,是片剂压片成型的基本条件;如果水分含量太低,在压片期间降低物料间黏性,形成的颗粒强度不足,则加压后易产生顶裂。但如果颗粒的含水量太高也会使片剂硬度降低[4]。

解决方法:

在工艺摸过程,经过含水量考察试验得出压片颗粒合适的含水量范围,通过烘干温度、时间及环境湿度等参数将颗粒含水量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1.4设备机械
  _8 e* n5 b# L* m( L% Z6 |

    压片机压力过大,由于反弹力大而裂片。

解决方法:

适当调节压力,减少弹性内应力。

1.4.2车速过快
; y: p5 U& M' V6 t0 d. [' c; F& I

    解决方法:

   适当减慢转速,延长压缩时间。

1.4.3冲模不符合要求,冲头有长短,中部磨损,其中部大于上下部或冲头向内卷边

     由于冲模使用一段时间后,逐渐磨损,以致上冲与模圈不吻合以及冲头向内卷边,压力不均匀,使片剂部分受压过大而造成顶裂。模圈使用日久时,模孔中间因摩擦而加大,以致中间直径大于口部直径,这样在片剂顶出时亦会裂片。

解决方法:

改进冲模配套,及时检查调换[5]。

1.5环境
" r. y+ M2 Z8 J3 i  |2 a

    压片室室温低、湿度低,易造成裂片,特别是粘性差的药物容易产生[5]。

解决方法:

调节环境湿度及温度。

# {7 y, y& [" M8 E

结论

裂片是片剂生产中常见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国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裂片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者认为裂片与受压材料的可压性及受压时的压缩行为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于片剂压成后,在减压过程中产生单轴向张力,如果是三轴向同时减压则可避免裂片现象。还有些学者考察了受压材料的应力集中问题。但由于影响裂片的因素较多,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全面反映裂片问题的结论[6]。

7 |* a: M5 L- q7 }+ m# a
3 d! T- P5 Q0 h5 p; n

, [0 b( k* p1 n0 o4 [2 m' g

参考文献- L5 r0 W, r; A9 a! H( m  Y4 u/ \

[1]王洪光,张汝华,刘璐.对乙酰氨基酚片剂裂片的倾向性预测[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2):61-64.

[2郑桂玲,黄自立.复方双黄片裂片解决方法的探讨.亚太传统医药,2008,4(5):94-96.

[3]刘建新,邵云.压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中国药房.1995,6(3):40.

[4]黄炎海,杨雪莲.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中国制药装备.2009,10:40-43.6 d. N/ E) c8 f  p* Q2 h2 L8 ]

[5]李莉,凌磊,周分田.氨酚伪麻美芬片Ⅲ裂片原因及解决办法.中国医药指南,2010,8(24):46-48.

[6]师向荣.制剂压片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药业大观,2001,10(3):17-18.

来源:网络8 a/ l5 ~4 D9 Y( ?" ^% {# |
+ c9 Y: ^! J: H( d& z0 F' G7 }

作者: 279660321    时间: 2020-1-16 12:03 PM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moqiuming720907    时间: 2023-5-23 11:43 AM
谢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