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u" c; |. N( p7 g T+ p( N# w 新药的研发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工作。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美国一个创新性新药从最初的化合物筛选到最终走向市场,往往需要十多年的开发研制时间,考虑到研发项目失败的成本,一个成功新药的研制开发平均需耗资8亿美元左右,而且新药研发成本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正因为新药的研发工作中的风险极高,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从而增加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在美国的新药研制工作中,平均大概有21.5%的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最终能够获得FDA的批准而进入市场,如果此比例能提高到33.3%的话,可节省研发资金近2.2亿美元,这相当于全部研制经费的25%还多[2]。一般说来,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分为这样几类:一是新药研发项目决策的风险;二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三是新药成功上市后的风险。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应涵盖新药研发工作的全部阶段。 * N1 M7 e+ Z+ d- d+ a( z3 e, d5 y/ C
新药研发中的风险管理机制 0 ~% Z" p1 K' b+ b 6 G$ {! U: g2 ?' C; Y 一般来说,新药研发过程的基本风险管理流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风险管理的策略(risk strategy)、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风险应对(risk analysis)及风险控制(risk control)[3]。 - l7 O/ |: t8 U) q : {; ] T+ B" I% R& y/ O: | 风险管理策略的确定应该与新药研发企业的具体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并成为企业的产品策略及新药研发的项目管理策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制药企业在同一时间往往从事着多个新药项目的研发工作,如何确定某个项目的优先性从而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合理使用就需要充分评估每个项目的风险因素。另外一方面,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长,很多企业往往会发现在新药研发进入到某一阶段后,市场环境或新药审评机制已经与当初选定项目时有了显著的不同,而此时新药的研制已难以作出适应新的情况的调整了,因此这就要求在启动项目之前要充分地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预先形成适当的应对机制。8 l: z) C) p1 t, h& v6 v# Q: x
6 N" ? E4 `' q) \1 \' J2 y 风险的识别应该在项目的选择之时便开始进行,越早越好。在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进行详尽的风险识别。很多新药研发项目的管理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混淆风险本身及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的区别,这样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治标不治本的现象。真正的风险管理是针对风险本身的,而不是仅针对那些风险所产生的影响。 ) c& {% d4 C0 ]8 ~ - O) Z' p9 r, A* m3 w3 h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了解风险的实质,从而为风险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说来风险分析分为定性风险分析及定量风险分析两种。定性分析可以确定风险的实质及来源,而定量风险分析则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对确定已确定的风险发生的几率及对项目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定量风险分析中,决策树(decision tree)及Monte Carlo模拟模型是两种很有用的工具。 1 H5 F' @; t/ f4 {4 a7 P R2 E. I1 S( A; D0 Q* m
风险应对是在进行风险分析对风险的实质及所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有了清楚的理解后,所采取响应的策略。一般来说风险应对有四种策略:规避(avoid)、转移(transfer)、减轻可能的影响(mitigate)及减少风险(reduce)。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应考虑到项目的总体策略及风险的实质等。' w% l! P: i m2 s
7 q; T9 ?3 C, k% D 确定应对策略后,最后要进行的就是采取行动——风险控制了。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应经常性地对风险控制的结果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项目管理者应根据反馈的结果对风险的应对策略进行及时的修正,以便达到更好的风险控制效果。 , Z; t# o) d4 t: B, i. T/ Y/ W ' a6 h ~, `2 Q0 J; ^新药研发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 [, z/ _9 j( E2 s" M" R 7 r* A* D, A8 n6 E9 J* V" u 新药研发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种企业宏观层次上的风险管理。新药研发项目的选择是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的息息相关的,与此同时项目的选择也应与企业当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固步自封。一般来说这阶段的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投资及可能的回报、企业的研发能力及所要采取的研发策略、研发过程中所要采取的管理模式等领域。 : L. Q! n8 o; B+ y! R5 v% C # t" k, Y r! O4 D* |( @ 一般来说,一个制药企业往往同时要进行多个新药项目的研发工作,而研发的预算往往是按照前一年企业总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来安排的,因此用于新药研发的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如何有效使用有限的资源是每一个管理者都面临的问题。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应基于其自身的优势来选择研发项目,摊子不要铺得太宽、太广。虽然新药开发研制的成功率很低,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来分散风险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本身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资源,却贸然进入到其根本不熟悉的中枢神经系统领域,这无疑地增加了研发工作的风险,从而背离了分散风险的初衷。美国的Ely Lilly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其新药研发工作效率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后,公司的新药研发项目从8个治疗领域缩小到5个,并将正在进行的研发项目按其风险性、对公司的战略意义及前景等进行优先性排类,集中资源于那些高优先性的项目上[4]。我国的制药企业在研发能力及资金投入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那些跨国企业,因此在项目的决策上更应该考虑到项目本身与企业自身能力的一致性。4 r# K2 I0 i. W$ Q7 F
1 V" n$ U0 @1 K/ e( ? F4 l6 c+ e2 w
另一个我国的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项目的决策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风险因素就是技术成果的成熟度。由于我国的绝大多数制药厂企业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很多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都是引进其它单位的科研成果或者是与其它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的。越是处于早期的科研成果,其不可确定的因素就更多,风险也越高。因此在新药研发项目的选择上,管理者应选择那些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可行的项目以减少风险。对于那些应用前景极其良好的早期成果,企业可以考虑将项目从企业剥离出去,成立专门从事此技术商业化的创业公司。企业提供启动资金,而由创业公司以市场化的运作来进行早期成果的商业化过程。制药企业在选择新药项目时的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衍生出其它新药产品的平台科技。 * J) t$ E7 X$ R/ w4 a2 V3 j. ~) f0 Z/ `+ R+ q; q. g% @
即使企业所选择的是比较成熟的、与企业自身能力相一致的新药研发项目,其失败的风险还是很高的,按照美国的经验,仅仅21.5% 的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项目最终能够成功上市。而另一方面即便新药能够成功上市,其可能的经济回报也是很不确定的。美国学者Henry Grabowski等人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上市的新药的研究发现,10%的新药的总销售额就占到全部新药的总销售额的50%左右[5]。在每10个成功上市的新药中,只有一个能够给企业带来5倍于投资的回报,而高达60%比例的成功上市新药不能收回投资成本[6]。因此如何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也是在新药项目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结构是有效分担投资风险的一种办法,这对于我国相对弱小的制药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筹措研发资金:一是应积极寻求政府资金,象国家新药研发基金、中药现代化基金等;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研发资金。资本市场为新药研发工作提供了极好的风险分担机制,制药企业应充分地利用这一渠道;三是与有实力的、特别是国外的制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一部分未来的预期收益为代价来换取研发资金。在这点上,加拿大的WEX公司做得很好。WEX是一家以开发河豚毒素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其产品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公司本身则没有任何销售收入。WEX与欧洲一家颇具实力的药业公司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一旦WEX的产品成功上市,欧洲的这家企业将拥有WEX产品在欧洲的营销权。而作为回报,WEX现阶段则可获得这家公司达8000万美元的研发资金;四是可以通过技术专利授权的方式解决一部分的资金需求;最后一个资金渠道就是债务市场了。对于处于研发晚期、成功率相对比较高的新药项目可以考虑银行资金的介入,或者考虑发行债券等来满足资金需求。多元化的研发资金来源将有效地分担新药研发中的风险,这一点对于本来就资金紧张的我国制药企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 w4 v8 |7 |# [ 9 t2 f2 k1 X6 _* O$ F% m7 P! j% C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3 A4 v: s ? O3 k# g
0 R; F* ? D! G! a- A
新药研发过程中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研发的成功率。这期间的风险管理应成为新药研发的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 l9 `4 H0 c8 p$ T. J% g ) Q5 W0 I1 y% Z; Z 在新药研发的不同阶段,越是后期所需投资往往越大,因此在这期间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尽早终止那些前景不好的新药研发项目。项目的终止不是一般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做出决断的,因此在整个新药的研发过程中,企业的决策层应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度,在需要作为决断的时候要果断及时,这样就能避免继续在一些高失败项目上进行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企业有效资源的使用效率。 9 j0 C5 L4 l' Z9 q % l6 X; k6 B: e2 x" H+ n 目前西方国家的大型制药企业逐渐倾向于仅保留核心业务、其它业务外包出去的经营模式。这里面固然有降低成本的考虑,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我国的制药企业也可以参考这一模式,将自己并不熟悉的新药临床试验或其它业务委托给专业公司进行,可以有效地控制新药研发的一些风险因素。 " y, x$ S! k3 J8 }, L1 ]# X6 o9 f9 `$ g% d" W
新药研发的高风险还体现在新药申请的严格审批程序上,因此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与新药审批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研发的新药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以后。与新药审评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可以使得新药研发者及时发现研发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加以改进,这样在以后进行新药申报时就要顺利得多。美国的制药企业就非常重视与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局的互动。此外,由于我国新药审批部门对创新类新药的审批经验很少,因此在创新类新药的审批上所持态度有时因为缺乏自信而表现出过于谨慎,因此新药研发者应有正确的策略来向主管部门证明自己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将临床试验委托给有良好声誉的专业临床研究机构(CRO)或者是与国外著名药企合作研发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 P! \ u- K. s2 ?2 _- o
+ F* _7 M2 S5 ?7 Y K5 z$ y$ `新药上市后的风险管理 2 u+ |6 ^& F2 r7 G& n+ J2 V/ s+ S + }0 N7 M z% M4 j2 [$ } 新药获得主管部门批准上市并不意味着新药研发工作的结束。上市后的药物安全性的监测及根据市场反应情况对药物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都要涉及药物研发机构的职能,因此新药上市后的风险管理也是新药研发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2 u, `3 ^9 o0 g: N4 ^ / M$ B+ ^ r1 B& S# U2 j 制药工业的竞争有日渐激烈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国际制药巨头的挤压。即便一个新药最终能够成功上市,企业所能够收到的经济回报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创新类新药虽然有专利保护,但研发周期往往占去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而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类似的新药。现在企业在新药成功上市后所能够享有的垄断性经营的时间越来越短。辉瑞公司于1998年12月成功推出的第一个COX-2阻断剂Cerebrex,而其竞争对手美国默克公司仅在5个月之后便推出了另外一个新结构的类似产品Vioxx。一项在2001年对美国市场进行的研究发现,竞争对手推出类似新药的能力已经将新药研制者所享有的垄断性经营时限从20世纪80年代的4年左右缩短为90年代的1年左右[7]。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制药企业除了应具备必要的自主创新能力外,还应充分考虑这些新药上市后所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轻可能的负面影响。5 x- H3 R* m! c0 L: v
! V( N, ?* U! d3 |# [. z+ X
对于创新类新药,在获得新药主管部门的批准成功上市后还需要进行上市后的研究工作(Post-market study),以进一步收集新药的安全性数据。在这方面企业也应及时地建立安全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安全性数据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改变标签内容、限制使用条件等。另外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走处方药的途径还是选择走OTC途径等。- F: ^+ J9 n- w% x5 x
! f* u" a W0 b( M7 y& b! ?
经验表明,在应用科学的风险管理后,大多数制药企业在新药研发的最后几年都能够缩短新药上市时间(达20-40%),而且其研发项目的成功率也有显著的提高[3]。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制药工业界的重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0 t' |5 o2 q( u+ ?3 D* T+ U+ ^! }' z( E: v& D6 B+ ]/ y; x4 @, h
+ E: Q; z1 P3 X. m- a参考文献:8 g! ?" |8 N# F
7 t% w7 _" L9 k7 u4 W& u
1.Michael Dickson and Jean Paul Gagnon. 2004, “The cost of new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Discovery Medicine, 4(22): 172-179. $ H3 v2 I. |% f3 A4 P, ~; f7 y; ~
2.DiMasi JA, Hansen RW, Grabowski HG. 2003, “The price of innovation: new estimates of drug development cost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2: 151-185. ) l+ O! C/ _# S* c" l' A; x# I
3.Martin Powell. 2004, “The application of a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in pharmaceutical R&D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V7 O) O* i/ p% {9 Y& W
4.Burgleman, R., Maidique, M. and Wheelwright, S.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cGraw Hill, Boston. : |; A5 @1 o5 a9 e& m
5.Grabowski, H. and Vernon, J. 1994, ‘Returns to R&D on new drug introductions in the 1980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vol. 13, no. 4, pp. 383-406. $ d+ D. k3 `# `# W: `) V
6.Grabowski, H. and Vernon, J. 2001, ‘Pressures from the demand side: Changing market dynamic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 Kettler (ed.) Consolid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papers delivered at the OHE Conference, London 16 October 2000, Office of Health Economics, London. 2 `' J J7 a! a! C" _$ y5 N7.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 (PHRMA) 2001,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rofile 2001, PHRMA, Washington DC.作者: sskkllyy 时间: 2016-2-16 08:57 AM
已阅,说的挺好的作者: johndhy 时间: 2016-2-16 10:34 AM
谢谢分析。作者: moqiuming720907 时间: 2023-5-17 09:44 AM
谢谢楼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