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群论坛

标题: 2015年11月17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xiao    时间: 2015-11-17 09:07 PM
标题: 2015年11月17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2015年11月17日医药全资讯 每天三分钟,知晓医药事


[attach]7081[/attach]
【今日头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自查工作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11-16

国卫发明电﹝2015﹞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自查的公告》(2015年第197号,以下简称《公告》)要求和第一批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结果,8个企业11个药品注册申请的临床试验数据存在不真实和不完整问题。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分别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进一步做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自查工作,并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相关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配合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对上述医院的调查。要根据调查结果,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执业医师法》对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师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送我委。
  二、各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要按照《公告》要求,切实做好药物临床试验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要按照规定加强对医疗文书及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等有关资料的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和不规范行为,严厉打击各项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5年11月13日

http://www.nhfpc.gov.cn/


【行业信息】

BE维新:如何提升试验成功率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谢沐风  
BE试验不能再造假,那么今后药企应尽可能保证一次性成功,有何良方?假如BE试验失败,又该如何应对?


BE试验不能再造假,那么今后药企应尽可能保证一次性成功,有何良方?假如BE试验失败,又该如何应对?


  11月11日“爆买狂欢夜”,对于制药行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晚。当晚约21点CFDA官网上发布“关于8家企业11个药品注册申请不予批准的公告(2015年第229号)”。

  首批被处罚的均是仿制药生物等效性(BE)试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业内赫赫有名的浙江华海制药竟然在列,令人唏嘘不已。华海制药是公认做口服固体制剂最为优秀的国内企业——迄今为止已获得10余个美国FDA和欧盟仿制药批准文号(ANDA)。
  公告发布后,行业人终于切身感受到:今年以来所推行的疾风暴雨般改革措施和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政策落地,不再像以往那样不愠不火、不痛不痒,而是真刀真枪贯彻实施了。  
点赞:
基本杜绝BE试验造假
  关于BE试验几近没有失败的“潜规则”,笔者早在十年前便有耳闻。药审中心(CDE)虽然于2011年4月明确要求仿制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必须达到与原研制剂一致性后方可申报,但由于未要求药检所复核(目前仍是仅复核质量标准中“三个一”:一个介质、一个时间点、一个溶出量),所以很多申报资料“报喜不报忧”、大胆造假,导致高水平的制剂研发人员无用武之地。待拿到临床批件去开展BE试验更是没有失败的、早已成为业内路人皆知的“内幕”。甚至个别认真严谨的临床试验机构告知委托方BE试验失败后,委托方竟然拒付尾款,另寻他处。

  所以,笔者常常被告知:“你从日本学来的‘多条溶出曲线比较法’确实可促进仿制制剂的开发与品质提升,但由于以上环节存在漏洞,故也是一纸空谈、海市蜃楼而已。”
  现今,随着该公告的颁布,想必今后不会再出现以往那种大面积的BE试验造假行为了。  
应对:
溶出行为一致可大幅提升BE试验成功率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随着近期该试验费用至少1倍的增长,如何保证尽可能一次性成功?或是首次失败后如何去完善仿制制剂处方工艺,使得第2次试验能顺利通过?想必是所有研发者关注的焦点与期待!

  答案便是:请各研发机构的药剂专业人员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将自我连续3批、规模化生产的仿制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均做到与原研制剂一致性后再去做BE试验,笔者认为至少可保证90%的成功率。尤其是那五类最有难度的品种: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pH值依赖性制剂、治疗窗狭窄药物制剂,更需在制剂开发上不断摸索、反复打磨。
  此外,当未能将体外溶出行为一致性研究透彻,冒然开展首次BE试验后铩羽而归时,切勿气馁。笔者相信:肯定可在某个溶出度试验条件下找到两者的显著性差异,随后继续完善制剂工艺与处方,使该条件下的溶出行为与原研制剂一致后(当然其他溶出度条件依然要保持一致)再去做BE试验,便可信心满满、轻松愉悦地等待成功的消息了,而不至于像赛马赌博似的焦虑。
  其实,在有区分力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做到仿制制剂多条溶出曲线均与原研制剂一致的难度,是远远大于BE试验的——因为目前国内BE试验均以年轻力壮的男性作为受试者,是最佳的人体环境与状况,也就是最低要求;而实际情况是:中老年人体内环境与年轻力壮者相差甚远(胃肠道蠕动强度弱、pH值不规律等),而现阶段又无法采用此类人群作为BE试验受试者。
  因此,目前唯有通过严格的、富有针对性的溶出度试验要求去促进仿制制剂的深入开发与品质提升,才能使其内在品质无限趋近原研、并促使对于各种患者的治疗效果得以等同,同时还可省去高企的BE试验费用,最终实现临床全面替代原研药、而非山寨原研药。这就是“溶出度试验”作为撬动整个口服固体制剂产业所能发挥出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考验:
如何保证工业化生产一致
  此次公告后,想必未来可基本上杜绝在临床试验环节上的造假。但更为核心的一点是:如何保证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处方、工艺、生产线与商业化生产一致(载自“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号],与229号公告同天发布)。

  也就是说,如何保证BE试验所用的样品是工业化生产规模下制造出来的,而非申报单位在实验室里“精工细雕”几千片后遴选出200片交给CRO公司或是临床基地。因为小试规模做到多条溶出曲线与原研制剂一致很简单,难的是:工业药剂学放大后还能做到一致。因为:工业化生产规模下的“一致”才是本行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真正体现!
  据笔者了解,发达国家均是要求仿制制剂申报时的起板数就不得少于10万片作为研发要求。那么,我国在这方面又将如何规定呢?这将进一步考验政策定制者的智慧与魄力。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就职于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xiaoxiao编辑这个的时候特想说:谢沐风老师全能老师啊!


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完成1.46亿元B轮融资
来源:医药摩天轮  
这是药物研发新模式,值得参考
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
近日,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第四轮1.46亿元融资资金已全部到位。公开资料显示:本轮投资由6家机构参与,在第三轮中领投的芳晟基金联合前腾讯CTO熊明华及另一知名投资人再次领投,天士力、中民国际等悉数跟投。迄今为止,思路迪共获得14家风险投资机构、累计4轮共数亿元资金的注入,成为肿瘤精准医疗领域融资规模最大的公司。

融资四大用途:精准预防、精准治疗、药物研发、数据库搭建

思路迪创始人熊磊博士表示,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四个方面:
一、肿瘤精准预防业务的落地推广。在此前数轮融资的支持下,思路迪建立了肿瘤风险预测模型,今后将联合三甲医院和体检中心,采集肿瘤高危人群数据,展开个性化的肿瘤特检和预防服务;
二、加速精准治疗业务的全国战略布局。思路迪将在数十家三甲医院启动中国最大规模的精准治疗篮子临床试验(Basket Trial)和雨伞临床试验(Umbrella Trial),并推进全国范围内医院的战略合作;
三、推进已有的数个肿瘤精准药物的临床前开发和临床申报工作;
四、加大数据建设的力度。包括大型服务器集群的建设和海外研发中心的搭建。

商业模式:依托大数据,实现肿瘤预防、诊断、新药开发三位一体

据了解,思路迪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上海。5年来已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400平米新药研发中心、3000平米上海、沈阳两个独立医学检验所的医疗集团,旗下3个子公司分别聚焦肿瘤精准预防、肿瘤精准治疗和精准新药开发,员工已达数百人。科学家团队由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罗切斯特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等著名高校及国际知名药厂的资深科学家组成,平均拥有超过10年以上的肿瘤研究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公司23andme、Foundation Medicine的商业模式不同,思路迪依托大数据,拓展肿瘤预防、诊断和新药开发业务,用一整套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解决肿瘤的全程管理需求,具有以业务获取数据、以数据反哺业务的特点,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在科技部全国双创活动中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奖”。

附媒体专访公司CEO熊磊&龚兆龙

思路迪联席CEO熊磊:去走肿瘤精准医疗“从0到10”那段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秦夕雅(2015-11-16 )

  瘦、架着半框眼镜,就长了一副博士的斯文样子。
  熊磊是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3D-Med)创始人。谈起肿瘤精准医疗,熊磊语速加快,又夹杂生涩的医学、生物学名词,信息量巨大,如果不打断,他可以一直说下去,似一位喋喋不休的布道者。
  五年来,一面是医院、医生和患者,另一面是投资人,熊磊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推动中国精确医疗布道。
  从0到10的精准医疗
  回国创业前,熊磊的导师、现任苏黎世大学校长告诉他一番话:总要有人去走“从0到10”的那段路,尽管那段路非常艰难,比从10到100的路难得多,但这却是创新的基石。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创新,复制是省时省力省钱的选择,在药品研发领域也不外如是。
  生物医药行业的创业、创新之难,不仅在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等要素,更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探索,更多的是对不确定性的探索,了解得越多,可能会探究到更复杂的情形。
  当下,全球药品研发大致分两个路径:全新结构的药物研发和仿制药。
  全新药物研发资金投入大、时间消耗长,也面临着研发失败的高风险,与此同时,一旦成功上市也意味着高回报。
  而仿制药恰恰相反。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后,其他国家和制药厂即可生产仿制品。仿制药的投资较小、风险较低,同时利润空间相对较小。
  根据国际药品上市通用规则,药品上市前需要进行共计三期的临床试验,一期试验主要验证药品的安全性,二、三期试验主要验证药物作用和疗效。
  熊磊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称,肿瘤药物开发最后只有不到5%的药获批,低获批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试验人群,导致临床二、三期试验失败,而高临床失败率又导致肿瘤药物研发成本增加。因而,控制临床试验的成功率,是新药研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即便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如此之低,成功上市后的抗癌药物有效率同样很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统计数据是20%。也就是说,10个肿瘤患者中只有两个人接受了有效治疗。
  3D-Med正在推动的抗癌药研发新路径和精准医疗模式,正试图改变这些现状。
  肿瘤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组变异,导致人体蛋白活性异常,这是精确医疗理念的基本前提。
  而3D-Med开发精准药物的办法,是采用生物标志物驱动的模式做肿瘤新药开发,即从患者各自的用药需求出发,挖掘个体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指标。
  熊磊介绍说,这种临床开发模式,还可以精准选择用药人群,因而有望提高药物开发成功率,为缩短临床试验时间提供可能。
  除了肿瘤精准药物开发外,精确诊断、肿瘤预防与健康管理也是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带来的庞大市场机会。
  以肿瘤预防与健康管理为例,通过个人基因组测序,可以发现个人所携带的遗传变异基因。一旦发现,便可为测试者定制系统的体检方案,做到肿瘤“早发现,早治疗”,增加治愈成功率。在这一领域,3D-Med目前正与一家保险公司共同推进“肿瘤早期预防”这一险种。
  这种精确,源自足够多的数据和样本。收集疾病案例和临床肿瘤样品,同时进行大量癌症相关基因的测序,分析基因突变的数据,药物信息关联分析,最终可以形成数据库。对群体做出有普适性的预防方案和治疗方案,也隐藏在对群体的大数据的归纳中。收集的样本越多,精确度越高。
  因此,目前对熊磊来说,“游说”更多的医院和临床医生使用“精准治疗”这一手段,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
  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熊磊和他的团队奔赴全国各大医院召开了近150场报告宣讲会。
  熊磊说,每个人的基因组信息、生理状态、疾病史、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是组成这个个体的大数据的一部分。
  谁在投资抗癌新药研究?
  熊磊是中科院肿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到瑞士苏黎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1月回国创业,方向非常明确:基于肿瘤基因组研究,研制抗癌新药,从事精准医疗。
  确定这一创新领域并不困难:创始团队基本是技术背景出身,团队成员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技术来做一些不仅能应用、改变行业,更能改变社会、改变人类生活的事;用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动大的行业级趋势,这亦是创始团队依照自身技术优势作出的选择。
  “自己不信让别人信就是忽悠,把自己也忽悠进去那就是信仰了。”回顾刚回国创业的阶段,熊磊说,从创业开始,从来没有过后悔的感觉,只不过有时也会感叹,当初胆子太大了,一个当初只带了50万人民币回国的初创公司要研究抗癌新药。
  50万,3个月流水般花完。
  那段时间里,熊磊每天想着下个月怎么办,一边寻找投资人,一边继续推广精准医疗理念。
  众所周知,医药研发领域的风险高、时间成本高。赤手空拳的创业者要研发新药,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关键。
  然而,在思路迪的起步阶段,精准医疗为何物尚不为人知。想得到投资,首先得让投资者明白你在说什么,这绝非一件易事。
  一位投资者问熊磊,什么时候能赚钱?他说,最快也要10年后,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听罢,这位投资者礼貌地说了几句鼓励的话。
  还有一次,熊磊跟一位安徽知名地产公司老板谈投资,这位老板指着窗外的楼盘问:“这片地我投下去,3个月就有30%的回报;投你的项目,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
  当“简单粗暴”的行业以月为单位计算投资回报期时,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期的确长到令人发指。
  更多的投资者并不明白熊磊在说什么,什么是肿瘤精准医疗?什么是基因测序?
  第一笔融资在2012年才姗姗来迟,这1000万元,帮助熊磊团队度过了创业最艰难的阶段。
  让投资人掏出这1000万的原因,除了看好这一方向外,更重要的是“一群博士后愿意每月拿着4000元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未来一定大有希望。”
  投资环境在2014年开始发生质变,在2014年,3D-Med连续获得两轮风险投资。
  尤其是2015年1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宣布“精准医疗研究计划”,这一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今年,3D-Med与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肝癌个性化精准药物。
  NIH是美国转化医学研究重镇,也是此次奥巴马国情咨文里提倡的精准医疗实施的主要所在地之一。
  随之而来的是,3D-Med开始被资本市场注意并追捧。如今,面对投资者,熊磊有更多选择权。
  最近完成的第四轮融资,总额达到1.46亿元,仍是原有投资人继续领投,目前已有14家投资机构云集3D-Med,公司也组建了超过200人的团队,其中有超过40位博士及博士后。
  3D-Med目前有三个在研药品,预计将在2017年~2018年进入临床申报和一期试验阶段,并预计在2021年~2023年上市。
  但它能否从0走到10?还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毕竟精准医疗在中国,甚至在全球才刚刚起步。但至少,已经开始了。

思路迪联席CEO龚兆龙:逆向研发,换一种思路做新药

来源:医药经济报/李佳(2015-2-9 )

“快速跟进热门靶点”是国内大多数新药研发企业的策略。然而,快速跟进策略主攻的是first-in-class(首创新药)上市与仿制药上市之间的时间差,这种“夹缝生存”的市场空间有限。在IT界,中国出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世界知名公司,中国的医药市场也应该足以培育出一批本土的全球性药企。而本土药企想要成为全球性制药企业,唯有开发出真正的创新药。

“十年十亿”是新药研发领域常被引用的说法,即一个创新药的成功上市平均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去年年底,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更显示,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已经增长到平均25亿美元以上。

统计数据表明,在新药开发中,临床试验环节的花费占研发成本的60%以上,而六成新药止步于Ⅲ期临床试验。“超过50%的Ⅲ期临床试验失败原因在于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人群缺乏针对性。”拥有10年FDA新药审评经验的思路迪医药科技公司(3DMed)CEO龚兆龙博士告诉记者。

当前,国际上主流的肿瘤药研发模式从靶点出发,历经靶点识别与验证的前期研究、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临床前体内外药理学和药效学研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然后顺次开展Ⅰ到Ⅲ期临床试验等阶段,在充分证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准上市。

然而,针对某个靶点的新药,尽管可以参照同类药物推断其在病人人群中的反应率,但每个新药在不同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生物标志物的病人群体里的反应率不尽相同,将这些群体不加筛选地混在一起开展临床试验,往往难以达到统计学要求的显著性疗效,从而导致肿瘤药开发后期的高失败率。

“我们进行肿瘤药物研发的思路是倒过来的――从传统的从靶点出发改为从大量肿瘤病人的基因组大数据出发。在过去几年,我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肝癌原代细胞库,这些细胞株来源于中国肝癌病人,包含病人肿瘤组织的基因信息。我们可以用数百株细胞株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并根据对药物敏感的细胞株的肿瘤基因组大数据综合分析结果,针对其共同信号通路寻找生物标记物。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由于我们知道了药物在肿瘤病人中大致有效率,并有明确的生物标记物找到这些有效病人群体。因而可以预见,以患者基因组大数据出发的逆向思维指导的新药开发,将大大提高成功率,降低开发风险。”龚兆龙如是介绍。

历史上成功的基于生物标志物开发的靶向肿瘤药物,包括治疗白血病的Gleevec、治疗肺癌的Gefitinib和Crizotinib、治疗卵巢癌的Olaparib等。尤其是Gefitinib和Olaparib,都是在未筛选人群的临床试验中失败后,重新进行亚组分析,找到基因变异标志物后,再重启生物标志物驱动的临床试验最后得以批准。

当基因组、大数据、基因测序等成为热门词时,不少行业人士看好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而逆向研发模式或能为新药研发者开阔思路。

据了解,思路迪是2010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其创始人熊磊博士并未将公司仅仅定位成诊断公司,而是试图利用现有临床资源将业务拓展到药物研发。近一年,公司用肿瘤细胞株库对数百种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物进行筛选,找出一些有很好反应的药物。

医药经济报:用于逆向研发筛选的潜在药物有哪些?
龚兆龙:药物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全球各国已经批准上市的药,相当于寻找“老药新用”的可能性,老药最大的优势在于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有完整的安全性数据,在美国按FDA 505b2路径开发,临床开发周期相对较短;二是我国丰富的天然药物库;三是全球在研的新药,包括临床前以及处于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大约5000种全新化合物。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过程就好像“挖宝藏”,因为我们的研发从一开始就是从患者端出发,针对特定患者人群开展临床试验,研发成功机率较传统模式会更大一些。

医药经济报:现在有不少肿瘤基因诊断公司,如Foundation Medicine、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等,这样的研发模式是否可能被复制?
龚兆龙:成功开发出一个新药,需要与各方面合作,包括CRO。目前,思路迪的逆向思维模式专注于肿瘤市场,从一级预防到肿瘤新药开发,建立预防、诊断和新药开发一体的商业运作模式,与基因诊断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同。此外,新药开发的最大成本在于时间,思路迪可利用已有的全球最大肝癌细胞库,在肝癌研发上抢时间,因为建一个同等规模的肝癌细胞库至少需要3~5年。可以预见,在其他肿瘤药物研发领域,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公司采取类似模式。


CETP药物逆境求生 默沙东新药anacetrapib将挺近临床三期
来源:生物谷  
2015年11月17日讯 --一直以来,心脏病药物研发都充满了竞争。各大生物医药厂商都希望能够抢先获得最新一代的突破性疗法。

2015年11月17日讯  --一直以来,心脏病药物研发都充满了竞争。各大生物医药厂商都希望能够抢先获得最新一代的突破性疗法。曾几何时CETP抑制剂类药物就被认为有望成为这样一类新药。这类药物是通过抑制CETP蛋白,从而提高HDL水平以达到降低心脏病发病几率的目的。不过,好景不长,随着这一疗法各种问题的暴露,辉瑞、罗氏等公司近几年纷纷宣布退出该领域。而默沙东最近却宣布逆流而上,即将开展其CETP新药anacetrapib的临床三期研究。
2006年,辉瑞公司开发的CETP新药torcetrapib最终因为安全问题而宣告搁浅,五年后罗氏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其新药dalcetrapib之后,认为该药物的疗效不佳,也作出了相似的决定。就在上个月,礼来公司旗下的evacetrapib最终也未能逃脱厄运,被宣布暂停。这些都给默沙东公司敲响了警钟。为了评估公司设计的多达3万人的临床三期研究是否还有进行的必要,默沙东专门组织专家对anacetrapib的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为这一研究放行。默沙东同时表示,公司将不会对这一研究进行中期数据分析。
可以说,默沙东公司此次将开启药物研发的另一次豪赌。但是默沙东并不是唯一一家对CETP药物充满信心的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另一制药巨头安进公司也宣布进入这一领域。安进公司是通过16亿美元收购Dezima公司而获得了其口服CETP药物疗法。安进公司认为这一疗法有望替代其畅销药物Repatha。
推荐的原文链接:
Merck's massive cardio study keeps rolling as fallen rivals pile up


百时美丙肝新药Daklinza 12周治疗晚期肝纤维化3型丙肝治愈率达100%
来源:生物谷
2015年11月17日讯 --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年会(AASLD 2015)于本月13-17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包括吉利德(Gilead)、默沙东(Merck & Co)、百时美施贵宝(BMS)在内的制药巨头均在会上公布了各自丙肝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

2015年11月17日讯 --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年会(AASLD 2015)于本月13-17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包括吉利德(Gilead)、默沙东(Merck & Co)、百时美施贵宝(BMS)在内的制药巨头均在会上公布了各自丙肝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其中,百时美施贵宝公布了该公司今年夏季获得FDA批准的丙肝新药Daklinza(daclatasvir,DCV)的一项III期ALL-3+研究的最新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IIIb期研究,在伴有晚期肝纤维化或代偿性肝硬化的基因型3丙肝初治及经治患者中开展,调查了Daklinza(60mg,每天一次)联合吉利德丙肝明星药Sovaldi(400mg,每天一次)及利巴韦林(RBV,基于体重)的12周及16周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数据显示,在伴有晚期肝纤维化(F3)的3型丙肝患者组中,12周和16周治疗方案均实现了100%的治愈率(SVR12,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此外,在伴有肝硬化的3型丙肝患者组中,12周和16周治疗方案也分别实现了83%和89%的治愈率(SVR12)。
基因型3丙肝是目前公认最难治疗的基因型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所导致的肝脏损害与加速肝脏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近期的研究还表明,基因型3丙肝患者罹患肝硬化的风险比基因型1丙肝患者高出30%。在全球范围内,基因型3丙肝患者多达5430万例,是继基因型1丙肝之后的第二大最常见丙肝基因型,约占所有丙肝病例的30%。
Daklinza是百时美施贵宝开发的一种泛基因型强效NS5A复制复合体抑制剂,具有抑制RNA复制及病毒组装的双效抗病毒效果。在体外研究中,Daklinza横跨基因型1-6丙肝病毒均表现出强效抗病毒效果。
Daklinza于今年7月获美国FDA批准,联合吉Sovaldi(sofosbuvir,索非布韦)用于基因型3慢性丙型肝炎(GT-3 HCV)成人患者的治疗。此次批准,也标志着美国基因型3丙肝群体首次有了一个12周、每日一次的全口服鸡尾酒疗法;推荐治疗方案为Daklinza(60 mg)联合Sovaldi(400mg)治疗12周。在欧盟,Daklinza于2014年8月获批,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用于基因型1、2、3、4慢性丙型肝炎(HCV)成人患者的治疗。目前,基于Daklinza的丙肝治疗方案已获得横跨欧洲、中美洲、南美洲及亚太地区50多个国家批准。
一直以来,百时美施贵宝都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根治丙肝,尤其是难治性丙肝群体,其中包括在中国的治疗需求严重未满足的数百万丙肝群体。值得欣喜的是,本次盛会上,百时美施贵宝还将公布在中国完成的首个全口服DAA方案(direct-acting antiviral,直接作用抗病毒方案)的III期丙肝研究的数据,生物谷小编将继续跟进。

信源:Data from ALLY-3 Trial Investigating Daklinza (daclatasvir) in Combination with Sofosbuvir and Ribavirin in Chronic Hepatitis C Genotype 3 Patients with Advanced Fibrosis or Cirrhosis Presented at AASLD


默沙东全口服三联疗法8周方案治疗丙肝成功率>90%
来源:生物谷  
     2015年11月17日讯 --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年会(AASLD 2015)于本月13-17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近日,默沙东(Merck & Co)在会上公布了该公司在研的2种实验性全口服、三联丙肝疗法(grazoprevir/MK-36822/elbasvir,grazoprevir/MK-3682/MK-84084)的2个随机开放标签II期研究(C-CREST 1,C-CREST 2)的Part A数据。其中,C-CREST 1研究在初治、非肝硬化基因型1和基因型2丙肝(HCV GT-1,GT-2)患者中开展,C-CREST 2研究在初治、非肝硬化基因型3丙肝(HCV GT-3)患者中开展。研究所招募的240例患者均完成了为期8周的治疗且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主要终点是12周病毒学应答(SVR12,病毒学治愈)。2种全口服三联丙肝疗法中,grazoprevir (MK-5172)是一种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MK-3682是一种口服前体药HCV核苷类似物NS5B蛋白酶抑制剂,elbasvir(MK-8742)和MK-8408均为HCV NS5A复制复合体抑制剂。
数据显示,全口服三联疗法(grazoprevir/MK-3682/MK-84084)的8周治疗方案在横跨基因型1、2、3丙肝群体的病毒性治愈率(SVR12)超过了90%,该研究中所观察到的强劲疗效数据,支持了进一步在丙肝群体中继续探索这种新颖的全口服三联丙肝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默沙东已启动了grazoprevir/MK-3682/MK-84084三联疗法CREST II期临床开发项目的Part B研究,将在多种患者群体中调查该三联疗法不同治疗周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包括初治丙肝(伴有或不伴有)、HIV/HCV共感染、(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经治丙肝。
C-CREST 1和C-CREST 2研究的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信源:Merck Announces Presentation of Results from Two Phase 2 Studies of Investigational Triple-Combination Chronic Hepatitis C Therapy at The Liver Meeting



全面剖析中国临床研究行业现状及趋势:系统性大洗牌势成!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郑航  
 本文从中国临床试验行业生态圈体系的角度,分析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临床研究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在病人资源和运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进入中国,中国在世界新药研发及临床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对医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本土药企发起的临床研究数量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事实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从事临床研究相关业务的企业集群为核心的临床研究行业。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期,全球新药研发实际上是处于低谷。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对高科技企业以及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中国本土药企的新药研发面临机遇。今年以来,国家对药品注册审批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对临床研究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大环境的变化,将对整个临床研究行业生态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临床试验行业生态圈体系的角度,分析行业发展趋势。  

整体市场:
扩张速度减慢,外包服务机遇
  受全球新药研发暂时性低谷以及国内监管机构对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改革调整的影响,短期内,临床研究行业整体市场扩张速度会减慢,特别是国际性中心试验以及上市前研究可能暂时性减少。

  但是,外企为了节省成本,会进一步把临床试验相关业务外包;而国内对创新药研发的政策支持以及对临床试验规范化要求的提高,也为规范化专业化的外包服务企业带来了机遇。 

临床试验机构:
被动变主动,独立转联合
  随着临床研究行业的深入发展以及监管机构对临床试验机构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中国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由被动审批改为主动管理,由被动迎接质量检查到主动进行质量控制,并开始招募培养自己的CRC队伍。

  为了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临床研究机构也开始由单独运作走向区域整合或者疾病领域整合,在临床研究行业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大。  

CRO:
面临整合重组
  因应国家鼓励研发创新、加强临床研究领域规范化管理的政策,一些规模大、操作规范的临床研究CRO凭借强大的实力以及金融支持,通过并购其他中小型CRO推动CRO行业的整合。

  另一方面,一些CRO企业也通过扩展CRO服务的范围,打通新药研发产业链的上下游,来加强与制药企业的联盟关系,为制药行业提供一站式的整合服务方案,提高医药研发的效率。

  从客户领域来讲,过去以承接外企项目为主的外资CRO,开始更积极地介入本土药厂项目;而过去以承接本土项目为主的内资CRO,开始积极推动承接高质量的外企项目,甚至国际多中心研究。  

SMO:
迎来大发展机遇
  随着药品注册申请要求和标准的日益严格,新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由于新工具如EDC的应用,让远程监查成为可能。FDA在2013年推出了临床研究监查的新指导原则,强调基于风险的远程监查。中国同样面临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以及控制药物研发成本的问题。

  这些背景为SMO(临床研究管理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未来极可能进入SMO大发展期。另外,中国SMO的业务范围及管理模式也会在发展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与CRO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磨合。 

专业供应商:
进一步细分化及智能化
  随着临床试验规范化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临床研究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的专业供应商也面临更大发展机遇,特别是EDC产品、中心实验室服务以及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临床试验相关应用软件产品,比如受试者管理软件、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等。

  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结合移动互联网,开发一系列临床试验相关产品是未来一个热点,也是可能对临床试验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领域。 

医药院校:
从人才供应转为人才培养
  医药院校是临床研究行业的人才来源,但目前中国的医药院校缺乏关于临床试验行业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缺少与企业需要能够良好对接的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因此,临床研究行业缺乏具有系统理论和技能学习培训经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付出的成本。

  未来,医药院校可通过与产业界合作,设置临床研究相关专业,开展与行业需要对接的临床研究技术及管理的教育培训,培养专业的临床研究从业人员,比如CRA、CRC、项目经理、统计分析人员等,从仅仅扮演临床研究行业的人才供应方角色向人才培养基地的角色转变。

结语

  基于行业生态圈理论,我们提出并阐述了我国临床研究行业生态圈的结构体系。在当前的临床研究行业生态环境下,该生态圈的发展趋势为:从分散走向集中、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分离走向融合。在这个大趋势下,生态圈的核心层及辅助层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在整个临床研究行业生态圈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求得自身发展。

链接>>>

以药厂为核心的三层行业生态圈结构

  行业生态圈由生态圈内主导行业的企业集群、上下游行业的企业集群,再加上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的推动,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链接而成,在生态圈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根据行业生态圈理论,基于中国临床研究行业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中国临床研究行业生态圈结构体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行业生态圈的生态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层,分别是:核心层、辅助层和扩展层。第一层为核心层,包括价值链上存在竞争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和水平企业;第二层为辅助层,即价值链的服务体系,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第三层为扩展层,包括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宏观因素,诸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
  该体系以药厂作为核心,他们是临床研究发起者和资助方,也就是临床研究行业的消费者。药厂对临床试验的需求,决定了临床研究行业的规模。另外,有少量临床研究由研究者发起,由药厂资助开展,这部分研究的消费者实质上仍然是药厂。
  围绕药厂这一核心,形成了临床研究的核心层,包括临床研究机构、CRO、SMO以及供应商。临床研究机构是临床研究实际发生地与操作方,通过承接临床研究项目获得劳务收入。CRO和SMO分别作为临床试验合同研究组织和现场管理组织,为药厂提供临床研究外包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他们与临床研究机构一起,成为临床研究项目开展的三个关键方。而供应商是随着临床研究行业的规范化和细分化而发展起来的,并不直接参与临床研究操作全过程,而是为其一阶段,某一领域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包括中心实验室服务,冷链运输服务,独立稽查服务等的企业组织。
  辅助层由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医药院校和金融机构组成。监管机构即国家和地方药监局,他们对该行业提供法规依据、政策引导及规范性监督等,是该生态圈得以健康、协调、稳定发展的保证。行业协会包括CRO组织协会、SMO组织协会、临床研究机构组织协会等,他们为该行业提供信息交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行业整合、权益维护等平台。临床研究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医药相关专业背景,医药院校为该行业提供了最主要的人才来源以及智力来源。金融机构则为该行业特别是CRO、SMO以及一些前景良好的专业供应商组织提供金融支持。
  最外一层为扩展层,即行业的生态环境层。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医药产业环境。生态环境决定了新药研发乃至临床研究的总体需求及满足需求的能力,对临床研究行业生态圈的核心层和辅助层产生深刻影响。一个良好有序的行业生态环境,是临床研究行业生态圈内部平衡发展的基础。

EvaluatePharma发布《2015年孤儿药市场报告》
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基医药(Celgene)把诺华(Novartis)从“2020全球销量最大的孤儿药企业”的高位成功击退。
日前,evaluatePharma发布了2015年孤儿药市场报告。种种迹象表明,当下孤儿药市场正循序渐进地稳定发展。与前两年对比,尽管这一特殊终端的药品研发增长预期仍旧没有明显突破,不过,这一板块也拥有近乎12%的年增长率,这是其他普通药品市场所难以企及的。根据evaluate的预测,2015年上半年,普通药品市场增长率仅为5.9%。
  今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新基医药(Celgene)把诺华(Novartis)从“2020全球销量最大的孤儿药企业”的高位成功击退。业界预测,仅凭新基医药销量最大的来那度胺(Revlimid)就可以帮其实现这一目标。在美国和欧洲,该药目前应用于14种罕见病症的治疗方案中。 
“孤儿药热”全球蔓延

  事实上,不少大型制药企业已为其销量最大的药品寻找罕见病适应症,这意味着目前10个最大的孤儿药企业同时也是全球制药巨头。比如,艾伯维(AbbVie)正尝试通过并购交易来稳固其在孤儿药产业的重要地位。得益于并购Pharmacyclics,艾伯维将跻身全球孤儿药销售前20名。
  
这份关于孤儿药市场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孤儿药销量将达到1780亿美元,且孤儿药在制药产业中所占的比值也在逐年上升。今年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孤儿药将占所有处方药销量总额超过20%,这一比值比evaluatePharma去年19%的预测还稍高一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孤儿药产业经久不衰的吸引力仍被广泛地肯定,主要原因有:受试者稀少、研发成本较低、病患人群容易定义,而且药品价格的制定可以由企业来主导。目前,由于其服务的是相对小众的患者群体和受试者的稀少,孤儿药研发商已纷纷设法维护这类可以改变患者生存状态的药物的开发成本。
  报告显示,美国孤儿药临床治疗制定品种数量在2014年上升了12%,达到291个;而欧洲更加明显,上升了62%,达到201个品种。而随着孤儿药品种数量的增加,其价格将更加难以制定。
  在此背景下,针对药品成本的详细审查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政策制定者和支付方对药物控费越来越坚决的情况下,孤儿药开发商还必须保证其产品具有足够的创新性且能够帮助降低整体医疗预算。 
2020年孤儿药市场规模:1780亿美元

  到2020年,预计全球孤儿药销量将达到1780亿美元;整体处方药市场总值将翻一番;孤儿药销量将占处方药总销量20.2%(不包括仿制药),而2000年该值仅为6.1%。
  evaluatePharma基于制药与生物技术企业500强的分析发现,孤儿药市场在2015-2020年间每年将增长11.7%。而整个处方药产业的增长率仅为每年5.9%,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
  2014年,孤儿药销量达到970亿美元,相较2013年增长了7.7%。而非孤儿药销量仅增长2.0%,达到5760亿美元。 
2020年孤儿药市场“老大”:新基医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2020年的销售预测排行榜中,新基医药位列第一,稍高于诺华和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亚力兄制药(Alexion)和福泰公司(Vertex)首次进入前20企业排行榜。
  新基医药连续赶超了前面两个企业,甚至把原先全球首位孤儿药企业诺华推到第二名的位置。
  排名前四的企业彼此之间的销量差距均在2400万美元之内。其中,新基医药的来那度胺、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和罗氏美罗华(Rituxan)这些畅销药都分别为公司贡献了大部分的销量。
  在并购Pharmacyclics之后,艾伯维开始在前20名企业占据一席之地。到2020年,前10企业中将有7家公司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药企业。2020年,孤儿药市场前五名企业市场份额预计将占接近32.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0年最畅销孤儿药:来那度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那度胺将在2020年成为销量第一的孤儿药,预计其所有适应症销量总和将达100亿美元。2005年12月,这只来自新基医药的孤儿药首次通过审批,适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此后,来那度胺还陆续通过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的审批,其他罕见病症的适用研发仍在继续进行。
  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获得黑色素瘤的治疗批准,随后又被多项临床指南指定用于或迄今淋巴瘤、小细胞肺癌、肝癌、恶性胶质瘤,2020年全球销量将达82亿美元,相比销量最高的来那度胺还有较大差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EPOD15.pdf


药品审批改革能否提振中药创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药品审批改革在严格新药审批的同时,鼓励中药新药,中药创新或迎来新机遇。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表示,为加强药品注册管理,解决当前药品注册申请积压的矛盾,充分利用审评资源,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新药和临床急需仿制药的研发上市。
  其中,新药注册申请的情形包括: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且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创新药;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罕见病等疾病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疾病的新药注册申请;体现中医药治疗优势,并且在重大疾病防治中具有清晰的临床定位的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此次征求意见稿将中药新药纳入优先审批的范围,释放出鼓励中药创新的信号。
  在我国,新药审批时间过长一直备受诟病。例如,按规定,新药申报临床试验,审批时间是60天到90天。但实际上,多数企业要等1年才能拿到批文。申报指南不清晰、不透明,常常让新药研发企业“摸不着头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药品创新。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拉开了药品审批改革的大幕。药品审批改革的重点将围绕提高药品审批质量、解决药品审评的积压、提高仿制药水平、鼓励创新以及提高审评审批的透明度等5个方面,以此来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的药品创新一方面存在“新药不新”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面临中药创新不足的难题。我国所谓的新药绝大多数是仿制药,并且中药新药所占比例很小。据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网站的数据,近3年的药品审评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年,获批的中药数量分别为27个和37个,只占当年新药总数的约6%。而2014年获批的501个新药批文中,中药只有11个,仅占2.19%。
  此次的药品审批改革将新药标准由现行的“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调整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这意味着,在国外已经上市而在国内尚未上市的药品,已经不再属于新药的范围,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新药申报的门槛。此外,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简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的审批等,这些政策将有利于有实证效果的中药进一步研发创新。
  以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研发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例,青蒿素是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经过精制、纯化、提取、分离、精选有效成分研制而成的中药,它不同于传统中药。可以说,青蒿素是具有化学药特点的现代中药。
  应该看到,经典名方是我国中医药留给现代人类的宝贵遗产,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药创新不可多得的资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药自主创新和中药现代化的扶持政策,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极具自主创新潜力的产业之一。
  在国际上,植物药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欧美等国家也将植物药纳入治疗性药物。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口老化和一些新疑难杂病的出现,人们不再依赖单一成分和合成药物防治疾病,对中草药等植物药的需求将日渐迫切,这也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市场上的多数中药都是早年开发的产品,其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控制水平低、基础研究和规范化临床研究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中药的临床使用和市场进一步开拓,需要按照国际药品通行标准,以疾病为中心来研发、创新中药。
  目前,我国中药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中药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升。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已逐步成为常规技术。分离纯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除去无效、低效或有毒成分,降低服用剂量,已成为现代中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次药品审批改革鼓励中药创新,促进我国的中药研究走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将有利于提升中药新药研制的整体水平。但也不容回避,我国多数中药的基础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其化学成分、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仍待进一步研究,中药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参比制剂遴选考验药企研发力
马飞 医药经济报
  11月20日,《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选择和确定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等多份意见稿结束意见征集。在记者的采访中,企业普遍反映参比制剂的遴选是一个难题。文件的描述是: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对照品,可为原研药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且依政策导向,新政没有出参比制剂目录,划定的是参比制剂选择的范围。换言之,企业要主动选择参比制剂、主动进行比对研究、主动递交申报资料备案;行业协会可组织同品种企业提出参比制剂的意见,报CFDA审核确定;CFDA可推荐参比制剂。
  “时间紧,任务重。现在还存在一些老药国外原研药停产,已经买不到原研药。同一产品、不同批次,质量不同,该怎样选择?对企业来说,找到产品的源头很重要。”人福医药集团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勇说。
对标国际质量标准

  CFDA划定“2018年底前”的时间界限,优先完成2007年10月前批准的基药目录中化药仿制药的口服固体制剂,这意味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要以倒计时的决心和紧迫感推进。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军指出,后续阶段将用10-15年时间进一步对2007年10月前批准的其他仿制药及其后批准的质量和疗效不一致的仿制药进行评价。
  许勇表示:“仅在基本药物中,仅570个化药品种就涉及3.3万个批文,24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工作量巨大。但企业的经验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况且,经过评价将有一批药品因达不到要求而退市,触及企业的实际利益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他说,这对一些原来以市场占有量大的产品作为参比制剂的厂家来说,查文献等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目前首批75个仿制药品种与原研药参比制剂展开质量比对,后续仍需要配套方案。
  意见稿留出了余地。这就要求企业从最开始的处方筛选、生产工艺条件及质量研究等方面着手,分析原研制剂或参比制剂的有关文献。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企业高管对记者说:“如果仅靠生产企业来探寻参比制剂很有难度。对部分反映内在质量特征的关键指标,如特征性杂质、原料晶型、辅料等需要重点加强。重要的是,找到原研药后,如何做到与原研药的质量一致,质量标准也是一个问题。”
  当前CFDA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并未有针对改剂型、改规格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施细则。专家表示,“这个工作量很大,有些老药的原研及获得参比制剂地位的相关信息根本查不到,这也很棘手。”
全面对比研究

  从政策面来说,存良去莠、扶持优秀企业并使医药行业获得良性发展。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既可淘汰很多不达标的低质药给优质产品腾空间,又能提高仿制药基础研究的门槛,减轻CDE的审评负担。
  怎么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从意见稿来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BA和BE研究是评价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前述高管对记者说,国家对仿制药的要求逐渐提高,企业的研发任务加重,几乎全部化药品种都需要完成一致性评价工作。对少数研发实力强的企业来说,可独立完成研发申报工作。他认为,很多生产厂家不能一肩挑,大部分更有可能与专门的研发机构或CRO公司来共同完成。
  对业内广泛关注的一致性评价方法问题,张志军曾指出,根据药品品种的特性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如口服固体制剂采用体外溶出曲线对比法。亦可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内方法进行后续评价,国家鼓励体内评价。意见稿中的“全面对比研究”,至少需要进行杂质谱和溶出曲线的研究。
  许勇表示:“一致性评价中溶出度谁来复核?对一致性评价中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即使厂家产品的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一致,某种程度上仍不等于两者质量一致。在审评方面,具体的流程如何,还需要配套政策。”

【聚焦】新药,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5-11-16 刘谦 医药地理
作者/刘谦
能够研发并上市创新药物是药企的最大梦想,新药上市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声望和长时间的独占高利润。销售新药也是药企营销人员非常向往的工作,能轻易吸引客户并把招标降价的各种烦心事丢在一边。对于政府,能鼓动企业花费巨资研发新药无疑也是闪亮的政绩。在商言商,新药批准或上市的庆功酒后企业不免要算笔细帐,做新药开发到底是回报如何的一门生意?
为了客观评价新药的商业效应,笔者收集了2010年以来中国上市的大部分创新性新药(只包括原一、三类新药,剔除中药和化药仿制品)上市后的表现,希望通过销售结果分析来归纳出新药在中国成功的规律。
[attach]7082[/attach][attach]7084[/attach]

新药的五年寒冬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过去五年上市新药数量不少,但总体业绩却不尽如人意,而且产品间业绩表现差距非常明显。过去五年对新药是难熬的寒冬期,除了缺少重磅炸弹级的品种,主因还是中国市场准入的限制:医保报销目录更新的一再推迟,招标周期的不断延长和规则反复,公立医院对药品品种和药占比的限制,都让刚出生的新药陷入营养不良的状态。考虑到多数新药上市后专利保护期通常只剩8-10年(进口新药因为注册时间长情况更惨),在新一轮医保目录更新仍然时间不明,医改对医院药品市场总体抑制的前提下,上述新药可能等不及销售起飞就要开始面对仿制品激烈竞争和招标无情砍价了,真是生不逢时!针对具体品种,笔者点评如下:
实力强劲:凯美纳、泰阁、赛科瑞、诺适达、朗沐
在新药进不了医保甚至进不了医院的大势下,凯美纳、泰阁、赛科瑞、诺适达、朗沐能斩获不俗业绩相当不易。它们是针对重大疾病并能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unmet needs)”的新药,而且基本属于住院治疗或者能让患者院外购买,依靠患者自费和药企赠药扶持间接绕开市场准入影响。
富有潜力:艾乐妥、泰毕
抗凝药如艾乐妥和泰毕全虽然也是住院治疗用药,但已经有同类产品在医保目录,新药在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的改善并不足以打动医院进药或医生劝说患者自费购买。未来解决医保和进院问题后,销量猛增还是大有希望。
竞争激烈:DPP-4、GLP-1糖尿病药物和安福达、力洛、复奥坦、意美
至于成堆的糖尿病DPP-4、GLP-1等治疗药物,既无法列入住院治疗或外购,又不是临床的主流治疗药物,难以让患者自费购买。尽管看全球销量它们不少都属于重磅炸弹级,但中国销售不佳也事出有因。同样安福达、力洛、复奥坦、意美等新药,较多的同类产品的存在造成临床需求小,未来即使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也难以放量成长。
市场狭窄:芙士德、施达赛、泰立沙
芙士德、施达赛和泰立沙销量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它们的目标适应症过于狭窄,往往是二线甚至三线用药,只有极少大医院愿意进药。
推广不足:韦瑞德和苏麦卡
而韦瑞德和苏麦卡属于临床有较大需求,产品本身较同类有较大优势的新药,即使考虑没进医保,目前的销售业绩也属不理想。前者上市期间恰逢受GSK事件,后者的生产厂家显然推广能力不够。
国产新药:凯美纳、朗沐、津优力、恒扬
这五年中有4个国产创新药上市,凯美纳和朗沐要明显好于津优力和恒扬,有趣的是前二者的生产企业要比后二者小得多。销售表现的巨大差异跟产品品类相关,也可能跟新药推广能力有关。前二者规模虽小但销售团队基本来自外企,后二者在仿制药推广业绩卓著,但新药推广能力有待证实,因此希望恒瑞能通过新药艾坦的成功证明自己不仅能研发好创新药,更能销售好创新药。
小众药物:百因止、雅美罗、复泰奥
一些相对小众的药物如治疗血友病的八因子由于需要长期使用,即使临床需求迫切,医保报销困难造成患者无法负担。类似的情况还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单抗雅美罗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复泰奥,属于长期用药又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或者根治性药物,靠患者自费或医保全力支持都难以张口。如果全球销量第一的修美乐在中国都做不好,不积极降低治疗成本这两个创新药的未来都很无奈。
把握市场是关键
新药研发是高风险的长期投资,在立项初期就要预估未来的市场前景。国外新药研发趋势是在组学基础上瞄准特定人群或罕见疾病进行精准治疗,药企凭借过硬的疗效结果来争取高昂的定价,PCSK9抑制剂就是典型案例。鉴于国外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治疗药是市场规模巨大,一些me-too类新药也能获得不错的回报。然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决定新药研发策略不可照搬西方,医保支付的重点已经从药品转向到医疗服务,总额预付制、临床治疗路径、药品零差率化的政策也会让医院未来尽可能限制使用药物。因此,没有突破性优势的慢性病药物未来上量会很难,比如信立泰购买的阿利沙坦酯。同样瞄准超细分市场的药物即使科学上具有较高价值,因为医保不可能支付高昂价格,临床销量未来也难理想,包括前期出尽风头的如西达本胺。未来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仍然是瞄准重大危及生命的疾病,最好目标人群不太少或者是住院用药,疗效和安全性有一定特色的产品。
好不容易有新药成功上市,但商业策略或能力不足导致功败垂成就太可惜了。新药营销不是简单地建团队、铺渠道,需要对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有深入且清晰的认识。外企在新药营销上历练已久,国内企业随着研发能力的提升也会迎来更多营销挑战。无论是谁,面对当前的风起云涌的医疗市场,营销新药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文来源:多个官方网站及资讯类网站,在此表示感谢!如本文存在侵犯权利之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将立即改正




作者: 小河大海    时间: 2015-11-18 08:46 AM
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naren4545    时间: 2015-11-18 07:39 PM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