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6287[/attach]
0 V9 i y' D; ~$ H( v+ L) a3 }& ^9 _/ q
2015-09-28 监管信息网
一、简介
6 S3 \. k4 J# n0 b; g& b; C# F自2010版GMP实施以来,隔离技术已经在无菌制剂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2015版药典的讨论稿中,虽然在《无菌检查法》中取消了对无菌检查执行的环境的明确规定,但是首次将隔离技术在无菌检查中的应用引入了药典,增加了《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可见在中国,无菌检查隔离器将成为一个的新趋势。3 G% w. C# y* H! D" H
从企业的成本角度来讲,一方面,隔离器的使用从根本上有效的控制了假阳性的发生,避免了由于假阳性造成的企业损失和企业声誉影响。另一方面,使用无菌检查隔离器不但降低了无菌检查操作环境的洁净级别,而且简化了人员进出的更衣过程,节省了背景环境的验证、日常消毒等额外的工作量。' `5 z* S* G! F/ L8 M. b
然而,隔离技术在中国还是较新的技术,对于大多数中国制药企业来说,对无菌检查隔离器比较陌生,尤其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以及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本文结合了一些国内外的案例,就无菌检查的实际使用进行了说明,以及对隔离器的操作和日常检查提出了建议。
6 n& s/ k+ I) c/ m. x二、无菌检查隔离器的应用9 Z* B" K5 Q4 G
实验室级别" w% d9 R3 ^* I0 e$ w
就法规的角度而言,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微生物内容第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的《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建议不低于我国现行GMP中D级空气洁净度要求,……”
3 N; s+ x. s3 H0 b% P而国外主流法规,PIC/S,USP等均不要求无菌检查隔离器的背景环境级别,仅要求对进入的人员进行控制。
1 ~9 M+ ?) @2 v, K2 f7 z6 N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来看,无菌检查最根本的目的是将药品中真正的阳性检查出来,用隔离器的目的是避免假阳性,因此,背景环境究竟是D级还是CNC,对于这个根本目的并不矛盾,不必要过多纠结在这个问题上。% t8 M4 B8 D; h& E
作者所在的公司曾多次在生产车间环境下,在隔离器中进行无菌检查试验,未发生假阳性。
7 Z0 q- `; D) `; A% q# i# X4 }/ ? D2. 隔离器选择步骤
Q& q: g. y8 s8 M3 p2.1 明确隔离器的类型* c, y# S1 s+ [* m3 ?6 O
目前主流的主要有两类无菌检查隔离器:紊流的塑料软舱体隔离器和单向流不锈钢硬舱体隔离器两类。( S# E' X, g7 B$ d2 c' D' N% i' v
(1) 紊流的塑料软舱体隔离器
- c* R& e9 b/ @( L% q; d/ {这种隔离器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隔离器之一,其优点是轻便,便于移动。由于材料是透明的,操作时的光线较好。缺点是软质的材料表面清洁擦拭不便,使用一定时间由于消毒灭菌,塑料材质会老化变色。较硬舱体而言容易造成破损。在进行汽化过氧化氢灭菌的过程中,PVC材质容易吸附过氧化氢,从而造成通风时间过长。另外隔离器内压差不易稳定控制。虽然法规上对无菌检查隔离器的气流形式要求紊流和单向流均可,但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选择使用单向气流。 A2 X) b; p! ]3 b
(2) 单向流不锈钢硬舱体隔离器
- A' K8 {6 v* f, X# M和塑料软舱体隔离器相比,不锈钢硬舱体隔离器重量较重,设备成本较高。但是设备的材料强度,使用寿命比软舱体长。对于灭菌消毒剂耐受性好,易清洁,工艺适应性强。泄漏率更易保证。
c) ?9 ?$ M/ v% s6 `3 z2.2 隔离器的容积, s" c8 W8 E5 j( Z, T" K$ o9 d
在隔离器的选用中,如何选择与自身测试批量相匹配的容积的隔离器很重要。一般隔离器供应商会生成标准规格的隔离器(如下图所示),适用于常规无菌药品(如大输液、西林瓶、安瓿瓶、滴眼剂等)10~15批次的摆放容积。; \+ a1 B# t& g$ N" ^8 [* X1 X
4 e% |& _. c: h- ?用户应首先明确列举每日的测试量所用供试品的数量、包装、尺寸规格,以及培养基、缓冲液的数量包装和尺寸规格。并考虑日常工作排班情况选择合适的隔离器容积,确保隔离器能装载相应的物料,同时不影响灭菌效果。如下图所示为装载后的隔离器腔体。9 m. ^/ x. K3 P v- r, }
0 X; D8 t! z* e3 c+ h( D& `2.3 人体工程学3 ~ [/ N7 h, B8 |
无菌检查一般操作都会在4~5小时或者更长,因此合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会减轻操作者的长时间的疲劳,以及操作的便利性。
6 V+ _0 g) ^0 T9 [. L" c( @一般隔离器供应商会对标准规格的隔离器进行人体工程学设计,从设备的高度,手套的位置,操作平台的高度,操作视窗的尺寸,集菌仪与手套口的相对位置等进行考虑能适应多数操作人员的需求。下图举例说明了在人体工程学上相应的尺寸要求:! s7 b) e/ J& c; r; q2 R
[attach]6288[/attach]; A9 e, `0 [5 p! }1 p8 G6 w! l( Z6 Q
& x0 `' {5 V! q* l
& h" |0 r5 ?. Z1 E
3. 无菌检查在隔离器中的操作过程
& w" M- r/ o) m/ y* J' w3.1 装载% H( v+ r2 K0 \
首先准备好所有需要放入隔离器中的供试品、培养基、缓冲液、过滤罐以及相应的工具。按照经过验证的装载方式放入隔离器中。一般过滤罐会悬挂在隔离器上方的挂钩上,供试品、培养基和缓冲液会放置在有间隙的层架上,物料之间不能紧贴在一起,避免灭菌死角。7 d6 O, h! I/ s2 o0 F5 o. S
装载后关闭隔离器门,并且检查隔离器门是否关好,通隔离器是否显示报警。过目测或者使用手套检漏仪对隔离器的手套完整性进行检查。
! y& s* N% ]; w) J2 K6 `- R) ~ V3.2 灭菌
) k9 c9 V0 S' [# I. T按照经过验证的灭菌参数,运行隔离器的灭菌循环。根据舱体大小、装载情况以及房间环境,灭菌周期时间在1.5~2.5小时。循环结束后检查过氧化氢在箱体的残留浓度,或者读取在线过氧化氢低浓度探头的读数。2 m4 L! S$ l3 t& q$ o% A
3.3 整理物料7 W; ^+ _. d* v8 }7 |3 m* n- x( @
将灭菌后的隔离器中的物料按照操作习惯进行重新调整。以便于戴上隔离器手套后能够拿到所需的物品。8 C: u' | H# }6 C; m: n
3.4 环境检测7 p1 Y v) a6 E1 H+ ]8 H
在隔离器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测,一般隔离器内部集成有在线的粒子计数器,以及浮游菌采样装置。另外在隔离器的操作平面上要放置沉降菌的培养皿。在手套手指、手掌、仪器、包装等表面进行表面微生物取样,待测试完成后传递出进行培养。: z" T$ v8 Y- F2 t8 T8 M
3.5 根据药典方法进行无菌检查。测试完成后,建议再对手套的手指、手掌部分的表面进行微生物取样。8 b# T' y+ o; ?8 I" \9 X
3.6 转移培养罐和清场
3 z$ X1 Y7 `- z; Y, g对于每天一次的测试,可以直接打开隔离器门,取出培养罐。如果是连续式的排班,则可以通过传递窗或者其他无菌转移方式将培养罐传递出来。对于使用完的供试品包装、培养基和缓冲液的包装等可以打开隔离器门或者从传递窗转移出来。( _3 O* q5 r+ L7 [* B& I. l( \
3.7 隔离器的清洁) g L1 x \7 L1 S
隔离器在使用后需要进行清洁,一般使用酒精或者异丙醇等对隔离器内部进行擦拭。擦拭的原则是从上到下,从后到前的顺序。在擦拭时如果隔离器体积较大,可以使用专用的清洁工具对隔离器内部进行清洁。% Y$ I! a7 D& r$ o: B# s# q3 C
3.8 连续使用隔离器0 H2 Q" I2 D: C- N( P
对于连续批次的无菌检查,隔离器的主箱体门不开启,通过传递箱或者另一个箱体将灭过菌的物料传递至主箱体中。在这种应用时,更应该加强对隔离器内部微生物的检测。确定主箱体灭菌的最低频率。7 O3 G: C* `4 T G
4. 隔离器的手套
) z, P9 V5 V: m- H无菌检查的操作对手套的使用操作频繁,工艺过程中常常会用到剪刀、针头或注射器,包括西林瓶铝盖的开封口,这些都会增加手套破损和加速老化。尤其是在手指部分。因此手套的完整性需要在操作前后进行检查。5 r6 G3 S Z8 _! ~8 k: L. i' \( f
手套的检查方法有两种:
* e5 J) {. \" i }. p% O) s: \(1)目测是最简单,也最便利的测试方法。一般将手套最容易损坏的部位进行适当的拉伸,检查是否有明显破损。同时检查手套是否有龟裂、老化现象。
7 |# g# K" m$ l0 D) o(2)手套检漏仪,利用保压法来对手套进行检查。7 ?2 F5 P$ x9 H' u z
手套的完整性检查需要日常记录。( E# y. o0 v5 d
通常在佩戴隔离器手套之前,操作者会先佩戴一层无菌手套。在国外的实际应用中,有的操作者会在隔离器的手套外再戴一副无菌手套。下图为在隔离器的手套上在戴一层无菌手套。8 V, M3 Z5 \8 P
4 k* l+ M4 P3 Y$ i0 J, J; @$ `+ U手套在灭菌过程中,应该使用手套支撑架将手套撑开,确保手套表面能充分的暴露在灭菌气体中。验证时候需要在手套手指部分也贴上指示剂。
9 S/ X% ^1 f; v t3 ]* ]" C一般建议手套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更换,尽量避免在无菌检查过程中去更换。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手套被针头扎破,如果不是很大的破损,隔离器没有报警生成,则建议首先记录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操作的供试品编号或者培养罐编号;同时可以在破损处做一个表面微生物留样,然后戴一层无菌手套,继续做测试。
7 Z) Q1 g3 |7 K% G" E5. 总结
2 C9 ^5 U& T6 h) _( E3 X( ^( G& G隔离器的使用是一个熟悉和认知的过程,操作者需要充分了解在隔离器操作中的限制性,在正式测试前,多做几次模拟,形成一个合理的SOP,并且考虑无菌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在隔离器中的处理方式。在不断的实践中更好的完善操作工艺。 f3 y$ ]- q/ C0 T; q
7 S; y+ P' k6 S9 g9 N9 b( P# W来源:ISPE5 s# W' m& ?, r9 j
作者: Ronaldo 时间: 2016-12-26 08:56 AM
赞。。。。。。。。。。。
欢迎光临 药群论坛 (http://yaoqu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